时间:2019-08-2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构)筑物应按浸水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单体建筑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处,群体建筑试验数量不应少于5处;
2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构)筑物可按浸水后的物理与力学性质指标结合含盐量、含盐类型、溶陷性等综合确定地基承载力,试验数量不应少于6组;
3 A类使用环境下的建(构)筑物可用不浸水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但应有其他试验评价地基土的溶陷性,并确定对溶陷性的防护措施;
4 对于经过处理的地基,应按处理后的试验、检测结果综合评价确定地基承载力,试验数量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天然状态下地基变形值(mm),其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规定;srx
——地基总溶陷量(mm),可按本规范第4.2.5条确定。A类使用环境或无浸水可能性时取0;采用地基处理的,可按处理后的地基变形量确定;——建(构)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mm)。
5.1.6 当地基变形量大,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根据建(构)筑物的类别、承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溶陷等级、盐胀等级、浸水可能性等,分别或综合采取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排水措施、基础结构措施、上部结构措施等。
3 建(构)筑物周围6m范围内为防水监护区,其内不宜设水池、排水明沟、直埋式排水管道、绿化带等;
1 建(构)筑物周围应及时回填并做好散水处理,散水坡宽度应大于1.0m,坡度应大于5%。散水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其下应设置150mm~200mm硬质不透水层,与外墙交接处应做柔性防水处理。
3 在中盐渍土至超盐渍土地区,建(构)筑物的室内地面、室外地坪、场地道路与盐渍土层之间均应设置隔离层或隔断层,其宽度应大于基础宽度100mm~200mm,使用耐久性应确保与建(构)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一致。
1 应防止管道渗漏,在管道接头处设置柔性防水,重要部位设置检漏井、检漏管沟、集水井等,这些装置自身也应有防渗功能;
5.2.5 对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应对两侧墙体自地坪起向上1.0m范围内采取防水措施,并与墙体其他部分封闭。
5.2.6 当构件受水、土影响有防水、防腐要求并且要求严格控制裂缝宽度时,构件侧面的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宜低于0.4%,且分布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
5.2.7 建(构)筑物周边的绿化带应与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绿化用水浸入基础下部。
5.3.2 中盐渍土至超盐渍土地区的甲级、乙级建(构)筑物,在地基承载力或溶陷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当采用桩基础时,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