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拨付延迟、变通使用 部分农村学校经费为何到不(4)

时间:2019-11-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有专家表示:“工程专项拨款往往会低于实际经费需要,而这个‘实际需要’可能还会‘自我膨胀’。工程经审计决算后超标,财政却不再追加资金。这样,欠账做基建的情况就出现了。”

  “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存在资金缺口,多的能达到七八十万元。在实际运行中,配套资金一般由县级承担,从教育附加费里面支出,但县财政状况不佳时,承担主体逐渐转移到学校。不少农村学校承担着本应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基本建设工程款,挤占公用经费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周晔建议,在进行专项建设预算安排时,应进行全成本预算,进一步提高公用经费支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我们很想出去培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一位刚刚从县城参加完电教设备培训的农村教师郭莉说。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农村学校教师人力资本的“贬值”很快。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有受访农村教师都在强调接受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公用经费相关支出额度较低,他们“想出去,又不敢出去”。

  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对支出范围规定进行了调整,取消了此前的大类划分,改成直接列出使用公用经费的具体项目,如文体活动、水电费、房屋建筑日常维修维护、教师培训。

  其中,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费,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等开支。

  然而,根据东北师大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2018年4月对全国18个省份35个县(区)中小学分层抽样调查显示,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教师培训费所占比例普遍达不到5%。该项不仅占比小,而且实践中许多地区和学校并未充分执行这个规定。

  “一个老师出一趟远门,钱就没了。”甘肃省某县的农村小学校长陈奕坦言,花在教师培训上的费用“少之又少”,“以前,我们还能请来市里的专家进行培训,或外出交流,这些钱都从公用经费里支取。但是,现在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老师们的培训活动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2007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公用经费预算要更多地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倾斜。

  “要逐步优化公用经费支出,不断优化支出项目结构,引导公用经费向提高教育质量倾斜。”宗晓华表示,具体来说,就是逐渐增加“质量指向”的公用经费支出,加大公用经费中教师培训、教研等方面的预算,逐渐提高这些方面的项目支出额度与占比的底线%。同时,学校也要做好相关教师培训规划,创新培养形式,例如进行校本研修,或者组织教师开设小微课题,留足相关经费,以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