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新修的水泥操场刚刚竣工,校园角落的杂草,还没来得及清理。开学两个月了,河南省北部一座城郊接合部的农村小学校长曾琴还是“有点失落”:“这学期,又有15名学生转学离开”。随着县城的扩张,学生一直在往县城走。
曾琴口中的“年度经费”是指“教育公用经费”,用于满足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和学校正常运转的费用。“这些钱是支撑学校日常运行的保障金”。
自2006年起,我国先后6次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当前,中西部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为600元、800元,东部地区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50元。公用经费按照学校学生实际人数拨付,不足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照100人全额拨付。
随着城乡公用经费标准走向统一,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持续增加。但是,记者调查发现,拨付延迟、变通使用、因故挤占公用经费等问题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让这笔“保障金”难到位、难使用,好政策难以发挥应有效应。
由于学校公用经费没能按时下拨,本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摆在了云南省某县农村教学点教师张凯面前。
在当地,教师垫资用于购置开学办公用品等方面的支出,少则成百上千元,多则上万元。有一位教师因分管财务工作,已经垫付了4.6万元。张凯提供的票据显示:2019年4月,垫付外乡镇教师到本校监考中考体育伙食费4000元;6月底,垫付学年末学业水平测试外校教师到本校监考伙食费、住宿费2.5万元;1—9月,垫付学校采购清洁工具、消毒灵、杀虫药、学校门窗和学生餐厅厨房设备维修等费用1.7万元。
对于月平均工资4000元左右的当地农村教师来说,这笔“巨款”正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如今,最现实且常有的烦恼是钱”。
张凯所在的中心学校校长刘玉坤透露:“教师垫资情况长期存在。我们会按照公用经费实际下拨时间,半年一次给老师们报销。如有结余,后续因公花费实报实销,老师们须提供正规发票。”
“但是,今年的公用经费又迟到了!”刘玉坤有些抱怨,“我县每年学校公用经费分两次拨付,一次是四五月份,一次是10月份。可今年四五月份该拨下来的钱,就没到位。”截至10月底,中央和省级核定全年应拨近150万元公用经费,只下拨了不到38万元。
“因为没钱支付维修费用,厕所水箱、水管的简单维修,都靠老师们自己动手,已下发的公用经费只能用于缴纳学校急用的水电费,其他要用的钱都只能欠着,学校只能维持低水平运转。”作为中心校的当家人,刘玉坤坐立不安。该中心校管辖4个小学和1个九年制一贯学校,拥有两千余名师生。
“公用经费下拨卡在了哪里?”记者致电该县教育局和财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紧张,相关经费由县里统筹使用,可能已经投入到其他民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