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拨付延迟、变通使用 部分农村学校经费为何到不(2)

时间:2019-11-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困难确实有,但总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因为该县公用经费欠账,如雪球般越滚越大。除了中央和省级下拨的公用经费未能按时到位,还有教师向记者反映,有学校2018年县级预算核定应拨近70万元的公用经费,实际到账1万余元,实际拨付率仅为2%。

  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通常是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宗晓华表示,“问题可能出在地方,尤其是县级政府”。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公用经费的部分,一般会按时到账。而到县级财政后,并不一定能够及时拨付到学校,“遇到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财政吃紧,地方使用其统筹权,也是迫不得已”。

  “从全国范围看,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不能专款专用、按时拨付的现象不时出现,这是县级财政收支严重失衡问题在教育领域的一种表现。”在宗晓华看来,治本之策是对相关财政体制进行系统性改革,重点是将占农村学校支出“大头”的教师工资分解,建立“省县共担机制”,从而保障县级政府在工资等刚性支出之外还有充分财力,及时、足额拨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

  “现在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大幅提升,这没得说。”电教一体化设备、新课桌椅、修葺一新的校舍,曾琴带着记者参观学校,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随处可见。

  曾琴所在的河南省北部某县刚刚实现脱贫摘帽,原本在县城教书的她前年才调任当地小学校长,“上学期为了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学校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上马了亮化和绿化美化工程,还安装了监控系统”。

  课间,学生们在新操场上进行循环跑,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学校改造的工程款至今还未结清,算下来,还欠个体的施工方十几万元”。

  按照该校近200人的在校生规模,每年拨付的公用经费早已“资不抵债”。曾琴坦言,“没有办法,只能慢慢还钱。但是,想让公用经费填补这个窟窿,不太现实”。在该小学的账本上,还有一笔固定支出,挤压了公用经费的使用空间。

  目前,该小学一共有17名教职工,其中包括14名在编教师,2名校聘教师和1名保安。其中,两名校聘教师分别承担语文、数学科目教学。

  “这三名不在编人员的费用,均由公用经费承担”。曾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校聘人员的工资为1500元,且一年只发10个月,三人一共4.5万的工资支出,占学校年度公用经费12万的35%左右。

  同样,在离县城约20公里的李庄小规模学校里,仅有的三名教师中,也包含一名40多岁的校聘全科教师从公用经费中支取工资。

  事实上,在财政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该项支出并未在公用经费使用的核准范围之内。“变通使用”公用经费支付校聘人员工资,实属违规。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