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拨付延迟、变通使用 部分农村学校经费为何到不(3)

时间:2019-11-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农村教师整体缺编,随着教学要求提高和课程增多,农村学校的编制并未按照新要求配置齐全。一些农村学校编制的教师被借调到教育局或者其他行政部门工作,加剧问题严重性。”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醒东介绍,“按照教学实际需求,由学校招聘顶岗教师成了普遍做法,无论工资多少,这笔钱都不应该由公用经费出。”

  当前,公用经费政策明确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人员开支。这样的制度设计,能够保证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但是,李醒东提醒,面对教学的实际困难,校聘教师应该由县级财政统筹处理,同时根据实际运行成本,合理设计拨款系数,对边远地区学校、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增加相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拨款,并且适当扩大学校公用经费的管理自主权。

  一位长期研究教育财政的专家却表示,不能“一刀切”地反对公用经费用于支付校聘人员工资。当前,公用经费已经兜底保障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本身也具有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职能。只不过,目前在公用经费开支类别上找不到政策依据,建议修改支出类别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其他方式解决该问题,“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出现之前,动用公用经费是不得已为之”。

  随着“全面改薄”等项目资金的投入,近年来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等建设项目先后开工。截至目前,还有一个项目没有完工。

  刘玉坤却高兴不起来,“国家投下来的钱,建完楼还不够。学校动用了公用经费承担了前期如图纸设计费、环评、工程监理等费用。”

  2015年下发的《云南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写道,项目实施完成后,若有结余资金,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统筹用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项目资金不足的,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弥补。记者查阅当地市、县两级相关文件,均有类似说法。

  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总投资近2000万元的项目,却为学校带来了100多万元的“额外负担”。刘玉坤怎么等,可就是等不来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弥补”。不过,他也坦言,“即使缺了一部分资金,我也不可能不要这些楼。用公用经费还一点是一点,以后再说”。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刘芳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关于公用经费使用”的调研材料。今年上半年,她花了半个月时间实地探访了东北某地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访谈了20多名农村教师,还有部分基层教育局官员。

  刘芳发现,东北某省足协曾以专项经费的形式向一个乡村中心学校捐赠塑胶跑道。但是,由于县里拿不出配套经费。如果要铺设,必须从学校公用经费里出。人工费一平方米60元左右,总共4000~5000平方米,大约需要30万元,“学校不可能一年拿出来,一年顶多给10万元,计划用3至4年还清”。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