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黄宗智大力批驳了彭慕兰的观点。他虽然肯定了彭为去欧洲中心化所做的努力,但质疑并完全否定了彭的观点,认为中英是“两种比照鲜明的经济”,英格兰的工业革命受到“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新型人口模式、新型城市化、新的消费型式以及大量的煤炭产出”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元素均未出现在中国或长江三角洲,江南所呈现的“不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源头,而是19世纪巨大的社会危机的根源”(《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四期,176页)。
经过广泛的辩论,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似乎已经清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十八世纪的中国纵然在纺织业上出现了局部的繁荣,但它没有在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也没有改变农业社会的性质,更没有出现社会上和思想上的变革。人们可以说,假如繁荣持续下去,假如没有英国的侵略,出现变革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人们也可以假定说,假如让当时的中国独自发展下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可能再次陷入那种大乱大治的历史循环中去了。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在近代中国被列强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探索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沿着经济改革的道路向前发展。
或许中国的历史也验证了阿什顿关于工业革命所下的论断:“没有发明创造,工业可能会继续慢速前行——企业变得更大、贸易更广、分工更细、以及交通和财政更加专业和高效——但不会出现工业革命。”(p. 76)或许,近代中国陷入发展困境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此。近代以前的中国并没有像英格兰那样由发明家和企业家带领突破各类工业的发展瓶颈,而是在规模和体量上有所增长,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但它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或者说,当时的中国还找不到像英格兰正在展开的工业革命实践的痕迹。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激励一代代中国人积极探索民族发展的道路,正像阿什顿所言的“正是穿过了这些变化多端的海洋,工业革命的船长们才掌控了他们的航线”那样,正是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血的洗礼,才在二十一世纪初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如今,中国正参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中。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在政治上历经了一段短暂的美国单极时刻,在经济上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各类产业也变得越来越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让各国的经济变得越来越紧密,世界变成了扁平的。一些发达国家主张去工业化,有些制造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然而在反全球化的浪潮中,很多国家意识到了去工业化的危害,又出现了一波再工业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