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透视工业革命的秘密:TS阿什顿的阐释(4)

时间:2019-06-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英鸦片战争,当时的英国显然是处在工业革命之后,阿什顿在这本书中提到的那些蒸汽动力、枪炮、火药等已经装备到军队之中;当时的中国处在冷兵器时代,后果可想而知。据茅海建先生的比较分析,当时中国在枪、炮、火药、战船、炮台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英国,但他认为:“在明清之际,中国的军事科技并不落后于西方……在制造方面,双方都处于工场手工业的同一水平。到了清康熙朝之后,中西武器装备的差距急剧扩大,除了前面已提到的科学和工业两大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争规模的缩小。”(《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45页)然而,茅的论述并没有深入探究英国在科学和工业方面为何会超过中国的原因。

  实际上,通读阿什顿对工业革命的描述,我们才能体会到近代中英实力差距拉大的原因并非那么简单。阿什顿指出,那些被称作工业革命的一系列变革“不只是‘工业上的’,还是社会上和思想上的”(p. 2)。显然,只比较中英之间在器物上存在的明显差距是不够的,那些在英格兰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可能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找不到一点儿蛛丝马迹。因此,中英或者中西之间差距的开始定然不是在有清一代,而是更往前一些。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倪端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6页)

  无论差距是从明朝初现的还是从清朝开始的,更进一步去追问的问题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到底离工业革命有多远?

  从表面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似乎在经济发展上仍处在世界前列。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统计:1820年中国的GDP总额为2286亿元,占世界的比重为32.9%;英国为362.32亿元,占世界比重5.2%。1500-1820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0.41%,英国则为0.8%;但在1820-1870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负0.37%,英国则为2.05%。在人均GDP方面,1500-182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600元,英国在1500年、1600年、1700年和1820年的这个数值分别是714元、974元、1250元、1706元(The World Economy: Ammilennial Perspective/Historical Statistics, OECD, 2007, pp. 636–643)。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体量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看增速和人均产值,在这两个数值上,英国明显超过了中国。麦迪森的统计数据显然也不太准确,但它让近代之前的中国提升到了能与其他国家比较的位置上来。

  一些真诚的学者开始寻找鸦片战争前中英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似点。彭慕兰试图放弃以国家为单位所进行的比较,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更适合与整个欧洲而不是具体的欧洲国家进行比较……江南——而不是整个中国——是英格兰(或者英格兰加上尼德兰)的一个合理的比较对象。”(《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第2页)姑且不论把江南与英格兰比较是否妥当,我们从彭慕兰的比较中仍没有找到中英之间由于何种原因而产生了分流,只是记住了他论述的核心观点,也即欧洲与世界出现经济分流的时间是在十八世纪相当晚的时候。不过,彭慕兰批判了那种认为“某些亚洲社会在满族或英国的入侵摧毁了‘资本主义萌芽’之前,一直在向一次工业突破发展”的观念,承认“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地方必然会向这样一个突破发展”(同上,193页)。他这样做旨在把英格兰的特殊性抹去,以达到英格兰与江南在繁荣程度上的趋同性。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