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以笔者身边的女生为例,有人为了买价格近千元的Suquu粉底液或是修丽可精华,愿意节衣缩食半个月,在她们看来,这笔钱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形看起来更加美好,而这能够帮助她们在面试求职中更受青睐,是“事业敲门砖”一般的存在;有人把“加油啊,SKII在等你”贴在书桌上,以昂贵的消费品激励自己更加自律、更加努力。
可以说,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史大概就是Z世代的成长史,这一代人自小就熟悉网络和计算机,是毋庸置疑的“数字原生代”。IBM调研显示,25%的年轻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5小时,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器官。
数字化对Z世代群体的时间和空间观念,进行了极大的改造。在时间层面,他们早已习惯了在不同终端设备间的自由切换,对技术故障造成的割裂感具有更低的容忍度,在其时间敏感被极大地压缩下,哪怕只是1.6秒的延迟,就足够引起他们的不耐烦。在空间层面,整个外部世界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次点击的距离(One-click-away),任何资讯、数据都唾手可得,他们的空间感其实更多的来自于物理和数字世界,而非地域国界。
深入探究Z世代的心理,你会发现他们对于身边的一切有着超强的控制欲,对自在感、便利和功效等零售基本要素有着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品牌对这些要素的交付将决定其在Z世代心目中的位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品牌若在单一要素上登峰造极,是无法打动消费者的,Z世代需要的是兼收并蓄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最值得参考的例子是屈臣氏。在2015年以前,屈臣氏中国几乎每年都是2位数的业绩增速,但到了挑剔的Z世代这里,屈臣氏惯用的套路通通失灵:导购小姐被抱怨“过度热情,走到哪里都黏着你”“讲个不停,根本不管你想不想听”;高毛利率的自有品牌和专营品牌因功效差被嘲讽为“鸡肋开架货”,登上了无数KOL的拔草榜单……
这其中一的重要原因在于,屈臣氏长期以来只注重商品的可得性,几乎占据着每个购物中心入口的C位,但其在购物体验、商品品质等方面的损害,给万宁和丝芙兰留下了可乘之机。
另一个关键点则是,品牌与Z世代的接触其实早在消费者进店前就开始了,任何一次社交媒体的报道、任何一个KOL的提及,都会在Z世代心中留下痕迹。对于品牌而言,印象管理应当是随时随地的。
生活中,无论你想要购买的是什么,随便走进一个商场或打开一个电商APP,都会发现有无数品牌可供挑选。尤其是对于抱有更多好奇心的Z世代,他们对新品牌和新品类的探索永无止境。再加上品牌间的互相模仿,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包括程序性、财务性和关系性转换成本)正在不断降低,品牌先发优势的稳定性自然也就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