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华为战略研究院思考的问题是,支撑通信信息产业50年发展的技术理论已经达到了极限,下一步怎么发展?“摩尔定律已经到10纳米,下面是5纳米,5纳米下面就不太清楚了。因为10纳米时,已经没有多少原子可以去‘切割’。现在的原理是从大到小,那反过来的逻辑应该是从小到大(微观到宏观),最小的颗粒原子是不是可以被几个组合起来,即原子制造,这样通过原子搬运突破摩尔定律的限制,或许摩尔定律可以再增长100倍。”
迄今为止,中国公司的确没有为全球商业文明贡献出重大的底层创新(如蒸汽机、电子通信、晶体管、阿司匹林、集装箱、互联网),从而产生世界意义的正外部性。但我相信,这个创新时代正在开启。
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向西方特别是欧美日学习,导致中国公司的发展三要素,按照次序,依次是依赖性、开放性、自主性。所谓依赖性,就是引进为主,模仿为主,拜师学艺,边学边干。
什么是好公司?什么是样板公司?在很长时间,我们心目中的尺子基本都是欧美日的公司。中国公司的最佳命运似乎已经被定制好了,就是成为欧美日那些优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个模版。
但事实上,以PATH为代表的这些中国公司,观其曲折演化的路径,并不是某个国外公司的“拷贝版”。他们的成功具有内生性。只是从理论上没有被很好总结。
我并不认为PATH没有缺点和不足,我也常为中国互联网行业诸如“二选一”的内斗、打压新势力的霸道,以及缺乏FAMGA那样的全球观而悲哀,我还看到了很多由于底层结构和制度结构的缺陷,中国公司不断重蹈一开始跑得很快、最后却自己跌倒的悲剧,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够从PATH身上,看到中国商业演进的内在动力的一面——
中国商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改革开放激发了人的成长,人的需求,人的学习,人的交互,人的思考,人的绽放,这些力量构成了最大也最重要的资源,它内生于中国大地之上。无数人对美好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向往,定制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公司向何处去,中国企业家向何处去。这种“反向定制”,势不可当。
这些力量要求也推动着中国公司的进步,从应用的创新到组织架构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最终是知识的创新,谁能更加自觉地顺应历史进步的大潮流,以人类福祉为念,科技向善,矢志创新,谁就能走到时代前列,而成为常青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公司的发展三要素,按照次序,将会变为自主性、开放性、依赖性。因为即使你还想依赖,别人也会把椅子抽走。但开放的心胸、视野和诚信对外合作,这永远都不能少。一旦不开放,闭门造车,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窄,信息就会变得越来越单调,那么中国的总需求就会开始下降,对供给端的倒逼作用就会慢慢消失,进入一个不求上进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