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每当我去调研各行各业的优秀中国公司,我总是觉得,他们已经走了很远。他们的全球同行正在研究和借鉴他们的做法。一个企业家告诉我,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一家美国公司,那家公司的高管在国际展会上碰到他,经常问你何时退休啊,他的回答是:你们何时退出啊?
以车险为例,车险背后的图景是:2018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27亿辆,其中汽车2.4亿辆,小型载客汽车突破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3.69亿人。有这样巨大的规模,使得科技研发上的投入非常值得,一旦有突破,成本就可以大大摊薄。同时,从抽样的角度看,有这样的用户规模,很容易形成分析模型,进而通过大面积的使用,极大地降低成本(如微表情技术带动了线上审核,省却了线下建设网点的高昂费用)。巨变是指用户需求和产品服务之间的快速反馈、修正与迭代,伴随技术进步和代际差异,这些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淋漓尽致。
“挑战-回应”是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巨大和巨变的市场是挑战,对挑战进行创造性的回应,这是中国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顺带插一句,如果美国的跨国公司失去中国市场,其经济效益会明显下降,创新研发的投入也会随之下降,所以切断和中国市场的关系并非公司所愿。
既然中国的市场规模是利于研发投入者获得丰厚回报,为什么过去中国公司对研发并不重视?一是容易挣的钱很多,无须研发;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不愿研发愿拷贝。但中国市场还有另一些特点,比如供过于求,过度竞争,打到最后,同质化没有出路,终究还是要走向依靠创新、品牌和差异化;又比如,残酷的竞争提升了消费者体验,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倒逼企业想方设法“微创新”;再比如,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增速,使得简单移植跨国公司的产品出现了不配称,如阿里巴巴之所以“去IOE”(IBM、Oracle、EMC)就是因为按照IOE的架构,无法满足数据库扩展和阵发式营销推广(如双11)的需要;而华为之所以高度重视研发,则是它一开始就要和世界高水平选手较量,产品事关通信质量,必须高质量、高稳定,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
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可夺也。为了满足巨大、巨变的消费者需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中国公司必须创新,一开始是应用创新,但走着走着,就必须进入更加底层、更加基础的创新。用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的话,过去的创新是通过已有理论做技术、工程和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是“创新1.0”,而未来则是要关注五到十年甚至更久远的发展,关注从0到1而非延续性的发展,关注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前沿科学技术的发明,这是“创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