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从关陇到岭南,从酒店到寺院,从皇帝老子的豪华御宴到市井小民的潦草家常饭,从文人墨客的酸文狂诗到边塞战场的大漠狼烟……
中国人的大唐是从骨子里浸润着美酒之醇香的,其香之浓郁,即便远隔愈千年的时空,依然足以使笔者为之心醉。
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朝廷就在长安城里设置了一个专门的酿酒机构“良酝署”,归光禄寺管辖。别小看这个单位,它负责掌管宫廷饮食事宜,事关皇室和王公大臣的饮食安全问题,因此其地位不低。
这可不单单是为了饱口腹之欲,政府委派专职酒务官员“掌供奉邦国祭祀五齐三酒之事”,说得通俗点就是祭礼和国宴专供,能在日常随意享受此美酒的只有皇帝一人,所以称为“御酒”或“圣酒”,
举个例子,629年(即贞观三年),唐太宗宴请回鹘来京朝贡的官员时,“殿前设高坫,置朱提瓶,其上潜泉浮酒,自左阁通坫趾注之瓶,传授百斛镣盎。回鹘数千人饮毕,尚不能半”。
除了料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逢红事白事和各种节令,或者领导心情好,陪宴也是大臣们的重要职责。万里江山如画,管弦丝竹悦耳,琉璃盏、夜光杯悦目,君臣之间谈笑风生,果真潇洒。
谁要是得领导青眼、捧得“御酒”回家,那绝对是荣耀门楣的大好事!为了感谢皇恩浩荡,大家纷纷写“谢酒诗”:
再表明下自己的忠心,“圣酒一沾何以报,为欣颂德奉时康”,圣上如此厚待,我辈感激涕零,只能鞠躬尽瘁保国泰民安以报隆恩!
这是君民欢聚一起饮酒同乐的典仪。权力得来不易,统治者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无论大事小情都得表现下朕很亲民。
不仅需求量大,对品质的要求更不会低,加之为讨朝廷欢心,大伙还得时不时搜肠刮肚地开发新品种,如此一来,原有机构就不够用了。长安城里慢慢兴建了许多官营酿酒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酿酒师傅。
晒曲煮饭、开酿发醅,刚酿成的酒混杂着酒糟,经过压榨或过竹编器具滤之后即可饮用,称为“生酒”、“生春”,即“浊酒”。“清酒”须再进行过滤等技术处理,难度系数大、成本高,所以“金樽清酒斗十千”,价格很贵。因此,大多数酒虫喝的都是浊酒。
白居易《问刘十九》里所说的“绿蚁新醅酒”就是这种——当时的酒曲不纯净,酒液里因留有微生物而呈现出莹莹碧色,“蚁”是指过滤后漂浮在液面上的谷物渣滓,随着举杯人的动作就如蚂蚁般蠕动。
由于工艺限制,当时的酒醪发酵时醇化程度不够,谷物中的糖分留在了酒中,喝起来甜甜的,酒精度数不高。
办法之二:加热生醅,在降低微生物活性、避免酒变酸的同时,还能达到消毒的效果,相当于当代的“巴氏杀菌”。此后,酒的品质有了保障,远距离运输和量产成了现实,由此催化了酿酒行业的大发展。因此,这项技术堪称中国古代酿酒史上里程碑式的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