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判断跟投制度收益高低的标准不单单是看利润率,同时也要看获得相同利润所需要的时间,这跟公司运营基于项目周转水平的收益判断标准是类似的。同样获得1亿元利润用两年还是用半年在激励效果上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判断跟投的效果的指标应该是跟投收益率,也就是:
这个公式很清楚地反映出: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做跟投,什么样的项目适合做跟投——一定是利润率高、货地比高、周转快的项目。但一般情况下,利润率和周转速度二者是不可兼得的。很少有企业能做到高利润项目的快速周转,而通过加快周转速度能实现收益率的翻倍甚至4倍,却很难做到净利润的翻倍。这也是我们看到,项目跟投获得成功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现金流管理完善的高增长企业,而跟投做不好的企业都是追求利润、速度慢的企业。
很多国企领导都对跟投机制心有戚戚,却对跟投背后的经营逻辑缺少现实思考。国企普遍的体制弊端不仅在权责方面影响跟投效果实现,更在项目经营效率方面成为了根本性掣肘。如果在项目开发、关键决策环节做不到协同高效,即便最终达成了目标利润率,也无法实现理想的激励效果。
因为跟投只是一个组织模式,而不是企业家们一拥而上的追求,只要经营逻辑不变,激励似乎应该永远有效。但房地产行业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永远琢磨不定的行业。随着行业整体增量收缩,存量时代正在悄悄来临。在存量时代,地产的净利润率逐渐向制造业靠拢;2015-2018年三四线%,现在一线城市的地货比往往超过了50%,二线%左右;在现金流方面,金融政策趋严,融资性现金流贡献降低,同时“三稳”政策下项目周转、去化的速度变慢。投资团队拿到纯住宅地块几率减小,而国企往往还需要高比例自持或配建公益性、政策性用房,如果按照5%的净利润率、50%的地货比、现金流两年回正,未来的跟投年化收益率仅5%。这个收益率在生产和投资领域已经算微乎其微了。
鉴于此,国有房企未来如果考虑实施跟投,应该充分降低对跟投收益的预期。同时,在存量时代真正到来之前还有三到五年窗口期,应充分做好转型准备。这种转型体现在管理体系和经营机制上,当然是要赋能自身,提升运营效率;体现在跟投制度上,就是平衡好大小股东权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股权关系。不能一味以同股同权的方式来处理;可以让员工去创造收益,让公司多担,如果有问题了公司来劣后。
跟投在未来将更多强调共担和发展,要从利益共享机制向事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这样公司的发展会更好。到那个时期,短期利益已经没有那么高了,要更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