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机器人威胁论往往通过有话语权的白人传播到公共舆论中去,而同样有话语权的另一波白人则在忙着制造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只有一小撮人正在关注和讨论「机器人的权利」和「非人化」的边界。伊藤穰一认为,单一向地讨论谁压迫谁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在机器人造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前就制定好政策,不仅是要以人为本,还要学着去尊重机器人。
如果从一开始就默认了「主子和奴才」的设定,那这种「恐惧被压迫不如成为压迫者」的理念将在未来一代又一代人类中延续下去,这种理念催生了西方在工业化进程中残酷的殖民和奴隶制,经过文明的洗礼,演化到今天,或许就是机器人威胁论诞生的一个缘由所在。
Christopher Mims 在 2010 年发表在《MIT 科技评论》中的文章「为什么日本人爱机器人但美国人怕」。他还提出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机器人的研发也更「亲民」「重感情」,反观美国曾在战争中大规模运营军工装备,进而导致了对机器人的「公共恐惧」。
《纽约时报》在 1982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日本人喜欢机器人」其中重点谈到了佛教给机器人与日本人关系带来的影响。
在 2016 年 2 月的一个周末,超过 100 万人发布话题「#RIPTwitter」。人们纷纷为 Twitter 撰写悼词,产品不知如何发展、用户和广告商开始离散、员工纷纷跳槽或被解雇、试图找卖家接盘还屡屡受挫。那时《纽约客》宣称「Twitter 终结」(The End of Twitter),华尔街分析师也公开表示「每股 14 美元也不必入股」。
两年后的 Twitter,截止至这篇文章刊发时,股价已经上涨到 46 美元,远远超出了应有估值的范围。这篇文章,既是回顾了 Twitter 两年来是如何摆脱 #RIPTwitter,并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以失去用户的方式完成东山再起。
Twitter 公开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应用月活用户为 3.36 亿,三年前是 3.36 亿,一年前是 3.28 亿。BTIG 分析师曾表示在互联网行业,如果一个产品的增长开始放缓时,它会逐步走向消失,但 Twitter 这种总体复苏是前所未有的。让 Twitter 东山再起,归功于四个要素:新闻、直播视频、Jack Dorsey 的领导、运气。
曾经的 Twitter 是一个有着新型玩法的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五彩斑斓、鱼龙混杂的社区,但最强劲的业务,或者说独一无二的领域,Twitter 并没有发掘出来。直到 2016 年 4 月,Twitter 把自己从 App Store 的「社交网络」类转移到了「新闻」类应用。
此后 Twitter 和诸多出版商合作,砍掉了诸多此前收购的冗余项目如 Vine、Fabric、TellApart 等。而这个时间节点,恰逢特朗普入局美国大选、英国脱欧等世界政治局势动荡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