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为什么在诺基亚、爱立信的辉煌时代过去后,除了 Spotify,欧洲鲜有叫得出名的科技公司了呢?欧洲并不缺少培育科技公司的土壤,需要的是能让种子放肆生长的条件;从弗兰肯斯坦式的人造人概念诞生起,西方文明就一直持有警惕的态度,但以机器人概念设定和制造闻名的日本,为何却没有对机器人的「天然提防」呢?两年前刷遍 Twitter 的 #RIPTwitter,是如何在两年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以失去用户的方式完成东山再起。这里是 TechBoard 第十八期。 TechBoard 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甄选每周重要科技评论的栏目。我们将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阅读的科技评论文章,并鼓励读者去阅读原文。
在诺基亚和爱立信如日中天的时代过去后,你还能叫出几家欧洲的科技公司?在 BAT 的名号在大洋彼岸不断被提及的当下,除了 Spotify,还有哪些欧洲的科技公司能在大众眼中「拥有姓名」呢?在近两年来硅谷遭遇到民众「科技反弹」的趋势下,对欧洲的初创者们是否会是一个新机会?
「欧洲的科技行业环境有人才、有雄心、有可堪比 Facebook 和 Uber 的效率。」英国投行 GP Bullhound 顾问如是说。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那是什么原因使得欧洲的科技公司难以突破初创期呢?
本篇文章的作者认为,问题始于「眼界」太小。比如目前欧洲混得最好的科技公司,柏林的 Rocket Internet SE。十多年来,这家公司靠从美国和亚洲照搬已经成功的互联网项目,迅速组建团队到还未被占领的市场和地区,用山寨产品抢占先机,素有「克隆工厂」之名。
Rocket Internet SE 旗下成功的产品要么占领当地市场,要么以大公司收购作为业务的结局。比如,不久前阿里追加了 20 亿美元投资的 Lazada,就是 2016 年从 Rocket Internet 花了 10 亿美元收购来的。Rocket 公司吸引了欧洲成千上百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白天在克隆工厂想着怎么「抄作业」,晚上则在柏林的俱乐部里夜夜笙歌。
以目前 Rocket Internet 最成功的项目时尚电商 Zalando SE 为例,其市值超过 140 亿美元,但销售还是局限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它们的目标只能是「适度扩张」。Zalando 一直试图把自己从电商网站转变为像亚马逊一样打通物流仓储的平台,但在欧洲,它们需要突破国家、货币、法律甚至文化之间的障碍。
风险投资的缺位同样是掣肘欧洲科技初创公司发展的重要原因。诞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作为一家地道的欧洲公司,发展一般。但在 2005 年被美国一家在线 亿美元收购后,现在 年收入过 70 亿欧元,旗下有 17000 名员工,支撑着母公司 Booking Holdings 80% 的营收。
谈及 Booking.com 被收购的原因,初创期员工表示是因为可用资金不足。去年全欧洲共 3500 家初创企业获得了 190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这个数字在中国是 400 亿,美国则是 670 亿,而 190 亿美元已经打破了欧洲的风投记录,是五年前的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