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像芬兰的移动游戏巨头 Supercell Oy,凭借《部落冲突》日收入可达 250 万美元,2013 年 15.3 亿美元把 51% 的股权卖给了软银,三年后,软银 86 亿美元倒手给了腾讯。Supercell CEO 和创始人表示公司非常独立,但为了达到季度目标只专注把游戏开发好。
对比中美的科技巨头,尽管它们都有一个发家业务,但如果亚马逊坚持只做卖书业务、苹果坚持只做 PC 业务、腾讯坚持只做聊天软件,那它们或许会成为被收购方而非收购方。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欧洲的科技公司有如此多的缺陷,但这并不代表如今欧洲就会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般,完全被美国带着走。欧洲在非消费者领域的科技行业,比如药物开发、基因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还有很大潜力。
随着这两年来硅谷名声渐衰,欧洲更是被视作抵御科技垄断巨头们最后的桥头堡,强硬的欧盟让苹果拿出 154 亿美元的退税,让 Alphabet 支付 78 亿美元的反垄断罚款,5 月正式出台《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使得整个互联网公司都为之一颤。而成功走入千家万户,火到大洋彼岸的 Spotify 也带动了欧洲消费者级的科技初创公司和风投的发展。
欧洲并不缺少培育科技公司的土壤,需要的是能让种子放肆生长的条件。比如对新兴科技不必过于保守和苛刻的要求;解决语言和国家的壁垒;调整过高的税收使得商业化变得轻松……
日本在机器人领域天马行空的幻想和脚踏实地的研发都称得上是世界翘楚。这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和仿真机器人的研究热潮,人工智能威胁论也在互联网上传播甚广,这股论调往往来自西方,而非已经试图把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的日本。对此,风险投资人、MIT 媒体实验室主管伊藤穰一近期在《连线》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讨论为什么西方会畏惧机器人的存在,而日本人却不会。
既然是出于恐惧而非技术,那先要看向的就是西方人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在日本,受到阿童木、《新世纪福音战士》等国民级文化作品的影响,友好的甚至英雄般的机器人形象就此扎根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尽管西方也有像 R2-D2 机器人这种典型形象,但他们对机器人的态度一直很谨慎,而这个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宗教对潜意识和精神世界的影响上。
伊藤指出,日本人受到神道教的影响很大,而神道教中的「万物有灵」和「人非特类」的概念,结合日本文化中天人融合的理念,使得很少有日本人发自内心恐惧和抵制机器人,相反,他们会平静接受并合理化它的存在。
对西方人来说,「万物皆有灵性」的概念并没有在宗教文化中有所体现。回看近现代西方殖民史,相对于土著会用特殊的仪式对待土地、森林和动物,印度安人会和风「说话」,但西方殖民者并不会将这些东西视为「生物」。而在殖民后出现的工业制结合奴隶制,使得「人会压迫人」延伸出的「恐惧于被压迫」的概念,扎根于西方人的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