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Z世代的社交诉求不在于驱散孤独感、宣泄性欲望,而是依靠社交网络连接更大的世界。并不否认其中的掘金机会,但也应该从Z世代需要什么的维度,遵循贴合Z世代世界观的一些准则:
一个又一个案例已经佐证,Z世代的社交诉求不是把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搬到网上,更像是找到寻觅同好的新路径。
应该说,Z世代的社交模型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不管是被归为即时通讯的QQ,还是被视为新一代社交网络的Soul,核心都是内容生态。不同的是,QQ是从人出发,借助养火、扩列、暖说说等编织内容;Soul的逻辑是从内容出发,比如年轻人喜欢在Soul上分享自己的心情感悟,通过智能匹配连接那些志同道合的人。
如果从占领用户时间的角度衡量社交产品的生命力,Z世代社交产品的变现能力同样不可小觑,Z世代的体量已经足够庞大,每天都在产生、沉淀独具时代感的UGC内容,无形中占据了用户的社交时间,弥补了熟人关系不足的粘性缺失。在微信等熟人社交的格局已经板结的时候,以内容作为社交的连接媒介,可以说是近乎唯一的可行方法。
《衰姐们儿》中走红的莉娜·丹恩,在2015年注销自己的Twitter 账户时给出的理由是“很不安全”。大抵也是Z世代们拒绝朋友圈、微博等主流社交媒体的原因,这些“互联网原住民”远比80后和90后们更有隐私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Z世代所理解的隐私并不局限在信息安全上。曾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位“中年大叔”对Soul的吐槽,在聊天中开一个露骨的玩笑就被禁言一周,露点的图片、约炮之类的敏感词等直接被屏蔽,聊天时被对方举报后,不到20分钟即被封号处理......如此苛刻的审核标准,无可避免会造成一部分用户的流失。
终究还是要摆脱“中年人”的思维定式:作为互联网和智能硬件陪伴下成长的一代,他们不仅有着一整套独属于本代际的话语体系,还包括对社交概念的不同理解。想要经营Z世代的生意,行之有效的路径绝不会是一味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Z世代,而是真正回到Z世代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解社交的基本需求。
也有人对Z世代表现出的特征不以为意,比如Z世代多半还处于青春期,当他们走入大学、走进职场,有了庞大的熟人社会关系网,早晚还是要回到微信这样的“中老年”社交,所有的圈层都会被社会这个大染缸同化。
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熟人社交只是沟通的工具,Z世代照旧会在一些陌生人社交中“装扮更好的自己”。互联网熏陶下的年轻人,早已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们需要的不是在螺狮壳里做道场,而是星辰大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