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尝试深入了解Z世代之前,我下载了多个专门为Z世代打造的社交App,也确实找到了一些想要的答案。
《Z世代社交报告》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许可以做出解释:“超过半数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自己独特的生活随想,喜欢在虚拟世界里与人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在这些社区类产品的亲身体验中,我发现Z世代除了强烈的“分享欲”,另一个特征则是在用“人设”社交。
大致做了一个统计,Z世代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符合人设的标签,比如摄影、吉他、撸猫、动漫等等。如果去询问一位Z世代用户的年龄、职业等信息,多半会被拉黑处理,可如果找到对方喜欢的“人设”,诸如铲屎官、萌宠一族等等,则可以聊上大半天,甚至可以去安利某个牌子的猫粮或狗粮。
Z世代社交的目的并不是纯粹的交友,而是为了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黑话”只是Z世代寻找同好的第一道门槛,人设是他们守住社交自留地的另一道围墙,本质上都是“独生一代”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彼此的方式。
如同很多人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在Z世代聚集的陌生人社交平台上,原本聊的火热的两个人突然中断了联系、时常可以看到被熟人发现后停更的动态、活跃了一段时间后重新******新ID重新开始......以至于有人担心这样的社交是否会陷入深度而失去广度,导致用户粘性和忠诚度下降。
回到教育心理学上,这种局面的出现也不难理解,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里有着熟悉的一幕:两代家长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从小到大的一举一动都处于家长密不透风的“监视”中。互联网恰巧为Z世代提供了一个游离于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环境去放松自我,甚至说是“喘息的机会”。
同时应该看到的还有另外一面,95后和00后们在匿名社区里相当活跃,“路边看到了一个心动的帅哥”、“今天被同一个站点上校车的学弟表白了”、“英语老师的发音简直了”等原本只适合闺蜜间分享的话题,成为Z世代日常分享的基本组成,动态下的回复也大多会一一回应。
看似有些“快餐式”的社交行为,反而折射了Z世代崇尚的社交规则:他们希望自己的灵魂、三观、个性被素不相识的欣赏,而非基于现实的因素喜欢或者讨厌。与Facebook所构建的上一代社交规则并不相同。
田中芳树在《银河英雄传说》中有一句代表性的台词:“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似乎也可以用来形容Z世代的社交观。
Z世代的特立独行,无非是现实中狭窄社交圈的补充,但 “替代品”又偏偏不是微信、微博等熟人社交,被成年人“抛弃”的QQ,以及Soul等主打兴趣社交的陌生人社区,意外成了Z世代的心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