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一大早,山东省龙口市石良小学五年级学生曹彦琛坐上了校车赶往学校。这一天的学习让他满怀期待——市区优质校润新小学的教师要给他们班上网络直播课,周末他还要去润新小学参加活动。
在龙口市,像曹彦琛这样就读于农村校的学生,已普遍能享受市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家长再也不用考虑转学择校了。”曹彦琛妈妈的话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该市5年来探索实践的“1+X”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
“嘀嘀嘀”随着QQ传递文件的声音响起,红旗小学的教师又收到了“共同体引领校”——实验小学发来的教学资源。
2014年龙口市成立了“学校发展共同体”,当时的薄弱校红旗小学成为“实验小学共同体”的一员。
学校规章制度、教研活动安排、教案、试题……全部共享。制度成了共同体学校结亲的纽带,5年来,实验小学先后派10多名教师到红旗小学进行同课异构等培训活动,红旗小学有近百人次参加了实验小学的经典吟诵比赛、数学科研周等活动。在实验小学带动下,2017年9月,红旗小学因出色的教育业绩跃升为“共同体引领校”。
这样的学校发展共同体,龙口市已有11个。它们是2014年2月该市教体局按照“位置临近、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原则组建而成的。龙口市教研室主任崔积水介绍,共同体在结构上按照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划分为三大类,学校实行“1+X”合作模式,“1”是指引领优质校,“X”为合作校。
龙口市还制定了相应考核办法,对共同体成员实施捆绑评价、综合考评,设立了活动专项经费,用以解决各学校参加共同体活动的培训、就餐、交通等费用。
捆绑评价制度的实施将共同体学校牢牢联系在一起,也使龙口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由“单干”走向“联合”。
最近,龙口市徐福小学的二年级课堂上出现了两张新面孔——他们是实验小学教师王岩和孟琰。每当他们一上课,教室后面总是坐满了听课的徐福小学语文教师。
“写字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写字里面有这么多学问!”观摩引领校的名师公开课后,徐福小学教师们大开眼界。
为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龙口市依托学校发展共同体,出台了多项教师交流措施。名师支教、影子培训、送教下乡、挂职锻炼等都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共同体考核范围。该模式实施5年来,共同体内教师交流已成常态化,不少教师还在支教结束后选择长期留任。
2017年9月,龙口市教体局在共同体内实施“农村特级教师岗位计划”,龙口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市第十中学教师乔晶会经双向选择到农村校芦头中学支教。在支教过程中,乔晶会深深感受到农村校需要优秀教师发挥带动作用,为学校输入新鲜血液,带来生机活力。经过深思熟虑,乔晶会作出了扎根农村学校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