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幕幕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劳模精神”深入人心

时间:2023-03-2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我是谁?我是沧海一滴水;我是谁?我是花海一枝梅。我是工人,与你朝夕相处的亲姐妹;我是老人,夕阳正好献余晖……”3月23日晚,由沉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沉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沉阳评剧院创排的大型新编现代评剧《尉凤英》在盛京大剧院成功首演。舞台上,年轻时期的尉凤英和老年时期的尉凤英“重逢”,她们一幕幕跨越时空的对话,无不打动着在场观众。有观众表示:“真实的人物、动人的演绎以及精彩的唱段,让人在观剧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尉凤英崇高的品格。”

  大型新编现代评剧《尉凤英》是由国家一级编剧黄伟英、国家一级导演王文龙等组建主创团队,根据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同志的真实事迹而创作的。该剧通过表现尉凤英青年时代的劳模事迹,展现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伟大业绩。此外,该剧还结合当代观众的需求,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描述。

  在王文龙看来,用评剧的方式呈现真人事迹,最重要的是抓住创作的“根”。“如何把尉凤英这样一位好工人、好模范的人物形象立住,变得有血有肉,这是我们团队最先考虑的问题。我之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来感受这位劳模的人物事迹和人格魅力。我认为,她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却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我们就要通过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还原一位平凡又真实的劳模形象。”为了让传统评剧圈新粉,王文龙坦言,他们在编排上进行了不少创新,“整部剧的结构用了时空交错的方式,立体化呈现老年尉凤英的内心所想,‘穿越’回年轻时期尉凤英的所作所为,从而形成不同时空的尉凤英合为一体。这部剧是用诗意化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尉凤英90岁的人生史诗。”

  首演当晚,评剧《尉凤英》收获好评如潮,观众纷纷表示:“用歌舞的形式表演戏曲,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尉凤英》这部评剧讲究节奏,剧情连贯,一气呵成,精彩的唱段让人物更富张力,在观剧过程中能真正感受到尉凤英崇高的品格。”

  说到评剧《尉凤英》首演的最大“彩蛋”,那一定是90岁高龄的尉凤英亲临现场并全程观看了演出。在最后的谢幕环节,更是出现了三位“尉凤英”同台的画面。

  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是沉阳东北机器制造厂的工人。从1957年至1965年,尉凤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并用434天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工作量,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并于1965年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首演当晚,尉凤英上台激动地说:“感谢主创团队让我跟着剧情一起重温旧时光,我看完很感动,我始终坚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

  作为剧中年轻时期尉凤英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评剧“韩派”传承人周丹表示,评剧《尉凤英》并没有过多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大起大落和悲欢离合,而是通过简单的生活和工作来彰显人物的责任和担当。为了演好这位榜样人物,周丹曾多次去尉凤英家里“取经”,“尽管我对她并不陌生,但我还是想近距离去感受一下人物的状态。见面之后我发现,老人家特别朴实,也很真诚。”饰演老年时期尉凤英的演员为着名评剧演员、评剧“筱派”传承人王筱评,她在表演中深切感受到尉凤英一生为了工作忘我的精神,“尉凤英在平凡的岗位塑造了不平凡的一生,这种劳模精神值得所有年轻人学习。”

  为了创排《尉凤英》,可以说,主创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沉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沉阳市文化演艺中心)副主任、沉阳评剧院院长张巍透露:“这部剧从筹备到演出经历了450多天,光是剧本就修改了四五次。”而对40多位登台的演员来说,联排期间每天排练10个小时也是再正常不过。张巍表示,尉凤英老人为了工作而忘我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院团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近年来,为全面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用文艺精品彰显改革成果,沉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积极组织市属文艺院团围绕重大主题主线开展艺术创作,着力打造“一团一精品”。张巍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全市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做好2023年艺术生产和精品剧目创排工作意义重大。沉阳评剧院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在全社会倡导劳动创造幸福的浓厚氛围,以辽宁“六地”精神为导向,牢牢抓住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这一机遇期,这就是创排《尉凤英》的初衷。“用评剧这一地方戏曲的形式,塑造舞台上尉凤英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通过沉阳人物讲述沉阳故事,从而展现沉阳这座英雄城市的奉献精神。”

  下一步,该剧将在今年启动巡演,并计划参加第十二届辽宁省艺术节以及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