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自去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决定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乌克兰危机已持续一年,这场被称为“21世纪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至今未见和平曙光。
乌克兰危机一周年之际,回顾一年来的战局变化,无疑可以看到这场危机所带来的全球安全挑战之严峻、地缘政治变动之剧烈、经济社会受冲击之广泛远超预料,也更加体现出和平的弥足珍贵。
自危机爆发以来,美西方国家不断对乌克兰进行经济、军事援助,这也被外界认为是危机能够拉锯至今的主因。
一年间,各方无数财力、物力在战场中消耗,更令人唏嘘的是,数以万计的生命在冲突中消亡,大批平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日前,美国总统拜登“突访”乌克兰会晤乌总统泽连斯基。媒体援引近日美国白宫发布的美乌总统会晤纪要披露,拜登强调说,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已向乌克兰提供700辆坦克、数以千计的装甲车、1000门火炮、200多万发炮弹、50多套远程火炮以及反舰和防空系统等武器和装备”。
另据美国国防部2月20日更新的援乌武器清单,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向乌克兰承诺的军事援助总额已超过304亿美元。而美媒报道称,美国对乌军事援助已累计超过500亿美元。
记者还注意到,前不久举行的乌克兰-欧盟峰会发表声明透露,欧盟此前对乌克兰的各类援助总额接近500亿欧元,其中军事援助总额接近120亿欧元。欧盟还为大约800万乌克兰难民提供了庇护。
去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估计,俄乌双方都有大约10万名士兵死亡或受伤。但据乌克兰总统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去年12月初估计,大约1.3万名乌克兰士兵阵亡。俄罗斯最近一次更新伤亡人数是在去年9月,称有5937名俄罗斯军人死亡。
前述数据相差悬殊的背景下,有媒体援引今年1月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公布的双方损失报告称,俄罗斯损失了23架固定翼飞机、56架直升机、200架无人机、889辆坦克和装甲车、427门火炮、12套防空导弹系统。乌克兰损失302架固定翼飞机、212架直升机、2750架无人机、6320辆坦克和装甲车、7360门大炮、497套防空系统。
在俄乌两军人员伤亡数据方面,报告显示,俄军共投入超过41万的作战部队,其中超1.8万人阵亡,超4.45万人受伤。乌军总共投入约73.4万作战部队,其中超15.7万人阵亡,超23.4万人受伤。
另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估计,自2022年2月24日至去年年底,乌克兰至少有17595名平民伤亡,其中6826人死亡,10769人受伤。
危机持续一年来,除去乌克兰大批平民流离失所,俄乌两军血洒战场,这场危机同样给世界的政治、经济带来多重影响,给全球安全秩序带来严峻挑战。
新华社近日刊发评论文章指出,一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美国抱守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冷战思维,打着意识形态旗号,玩弄地缘政治游戏,其种种恶劣行径正在从根本上动摇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全球安全形势正面临螺旋式恶化的风险。
众所周知,在美国主导下,北约持续向乌输送武器装备,提供人员培训与情报支持,不断给这场危机火上浇油。新华社援引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观点称,欧洲“事实上已经间接与俄罗斯交战”,“不久我们就会听到所谓‘维和部队’这类东西了”。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警告,西方旨在全面遏制俄罗斯的政策极其危险,有可能导致核大国之间的直接武装冲突。
这样的背景下,记者注意到,俄罗斯近日公开透露,计划在2023年至2026年进行国防大规模调整,将军队人数扩充至150万,同时加强装备供应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国防需要。同时,彭博社专栏作家潘卡杰·米什拉写道,美欧对乌不断升级的军事援助开启了全球政治的“危险新时代”。
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生产国,西方对俄多轮制裁干扰破坏市场机制,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创下历史新高。俄乌都是粮食出口大国,冲突导致两国出口受阻。尤其是西方针对俄农产品出口设置“隐性壁垒”,致使俄出口商在许多环节被“卡脖子”,国际粮价受此影响大幅波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45个国家和地区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状态,人数较上年大幅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通胀率为8.8%,远高于2021年的4.7%。美国、欧洲、日本通胀率均处于数十年来的高点,土耳其、阿根廷等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形势更为严峻。
在制裁俄罗斯、“北溪”天然气管道被人为损毁的无奈之下,欧盟能源供应在多元化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上仍面临成本高、变数多的紧张局面。
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重新成为欧盟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其中欧盟从美国进口额增长达53.5%,其中能源贸易增加和能源价格暴涨“功不可没”。数据还披露,2022年第四季度欧盟企业申请破产数量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26.8%。
新华网就此刊文指出,美国以过高价格向欧洲供气,靠乌克兰危机大发横财。报道还援引比利时大型建筑公司埃泰首席执行官伯纳德·德尔沃观点称,在欧洲能源成本飙升和美国保护主义立法的双重作用下,整个欧洲正面临“去工业化风险”,这种可能性“对欧洲来说非常危险”。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坦言,由于乌克兰危机仍在继续,欧洲经济前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宋忠平:这一年期间,双方打得都不容易。一年里,俄乌两军互有攻守,但能够拉锯至今的关键,在于乌军并非孤军奋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源源不断为其提供各方面援助,弥补了乌军自身和俄军的军力差距。而这也正体现出美国“唯恐天下不乱,从而坐收渔利”的霸权思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也给全球各国带来了安全风险。
从军事角度和各方实力来看,目前还看不到任何一方在短期取得速胜的可能,持续拉锯鏖战是大概率事件。
宋忠平:我不这么认为。刚刚已经提到,乌克兰并非自己孤军奋战。另外,这场冲突以夺取土地为基础进行拉锯,这同样是导致冲突持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让这场冲突更加复杂和白热化。
以往,大家公认军力第一——美国,在越南、阿富汗、叙利亚等地发动的军事行动都以折戟沉沙告终,但我们不能凭此就认为美国军力衰退。总结起来,军事冲突变数大、涉及面广,军事能力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另外一个层面,通过这场冲突,俄罗斯全方位检验了自身的老旧装备、新式武器以及战术战法,这实际上对于刚刚进行军改的俄军巩固、提升战力有很大帮助。当然,俄军无疑也暴露出信息战能力欠缺、缺乏对无人装备的重视等问题,后期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宋忠平:这批装备抵达战场还需时日。目前的消息显示,乌克兰在3、4月份或许可得到50辆坦克,但这种体量的装备是杯水车薪。拿到西方国家承诺的共计两个坦克师的主战坦克,或许要等到今年年底。
因为俄罗斯作为军事大国,生产各类反坦克武器不在话下,俄军并不需要以坦克大战的形式来应对。而如今,反坦克武器对坦克的威胁是巨大的,俄军坦克在冲突中屡遭乌军打击就是例证。
宋忠平:从近期看,俄乌双方都在摩拳擦掌进行所谓“春季攻势”或“夏季攻势”,2023年的上半年应该有一场规模比较大的军事冲突。但这种战场上的新一波攻防,不足以结束整场冲突,无非是双方战线或将再次发生变化,这样的“剧本”在此前一年里已经演绎多次。
战场之外,美国总统拜登“突访”乌克兰时表示将持续给予支持,俄总统普京发表国情咨文也仍毫不示弱。这场冲突中分量最重的两方如此表态,无疑增加了持续拉锯鏖战的可能,而乌克兰作为“代理人”,只能配合性地继续打下去。
拜登虽然仍表态支持乌克兰,但我们看到美国共和党重夺国会众议院多数席位,拜登的承诺是否还能如期兑现?同时,北约国家的反战声浪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为首的北约最希望的当然是通过援助乌克兰在短期内速胜,以此攫取最大利益,但速胜的可能性显然并不大。如果冲突再持续拉锯,面对国内的反对声音或许会让美国、北约国家的态度有所转变,那么一个由联合国主导的独立谈判平台、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另外,务实的谈判不能再参考冲突初期俄乌双方谈判,美国、俄罗斯、北约国家、乌克兰这四方形成机制一起来谈才可能真正谈出和平。
宋忠平:客观现实让我们看到,天下不太平。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在全世界煽风点火挑起争端,甚至点燃战火,这给世界安全秩序带来严峻挑战。
独立主权的重要性在这场冲突中展现无疑。只有主权独立,才有资格能对霸权国家说“不”,而独立主权的基础是我们的硬实力。我们需要苦练内功,提升经济、科技、军事各方面能力,才能在面临挑战时掌握主动权,捍卫自身利益、权益。
一年来,从初期的围困基辅到乌军反攻,这场危机在各方角力下反复拉锯,目前俄乌双方仍在乌东、乌南地区鏖战——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俄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攻入乌克兰。冲突初期,俄军攻势如潮,一度“围攻”乌克兰首都基辅。
●2022年3月初,俄军占领赫尔松和亚速海港口别尔江斯克。3月底,俄国防部说,特别军事行动第一阶段主要任务已总体完成。
●2022年4月初,俄乌双方和谈启动之后,俄军撤离基辅等地,将战场重心转往顿巴斯和乌南部地区。主要战事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展开。其间,乌克兰媒体公布基辅郊区布查市平民死亡照片、视频,乌政府指责俄军对平民痛下杀手,但遭到俄方否认。
●2022年4月-5月,俄乌双方在亚速钢铁厂持续鏖战,该地守军大多系被俄方指为“纳粹分子”的亚速营武装。5月中旬,亚速钢铁厂内守军投降。
●2022年8月-9月,乌军在美西方支持和装备援助下展开反攻,重新控制赫尔松、哈尔科夫部分地区,将战线推回至卢甘斯克等地。双方在此基础上持续拉锯至今。
●2022年9月,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北溪-1”“北溪-2”相继发生爆炸并造成天然气泄漏,根据爆炸海域附近国家(瑞典、丹麦)调查,爆炸系蓄意破坏。
●2022年9月下旬,在面临前线战事不利的压力下,俄总统普京宣布在俄启动部分动员令,征召约30万预备役人员。
●2022年9月底,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四地公布入俄公投结果,四地绝大多数选民投票赞成。
●2022年10月初,被认为是俄军后勤陆上通道的克里米亚大桥发生爆炸,俄方指爆炸由乌方策划。
●2022年10月初,普京签署了关于接纳上述顿涅茨克等四地区加入俄罗斯的4项宪法法律。至此,四地区入俄的法律程序全部完成。
●2023年1月底,美、德等西方国家相继批准允许向乌克兰提供豹-2等型号主战坦克作为军援,此类装备被指是美西方国家首次向乌提供重型进攻性武器,有专家认为这或将让俄军在前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3年2月,国内外媒体相继披露称,俄罗斯或将在冲突一周年前后发起新的大规模攻势,同时乌克兰也计划着新一轮的反攻。不过,其间俄方也披露称,俄罗斯接受无条件谈判,同时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近日指出,如果美国停止向基辅政权提供武器,战争将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