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常用农药的种类与风险(2)

时间:2019-10-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有机磷杀虫剂的急性中毒主要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一般在临床上可分为(1)轻度中毒,头晕、无力、多汗、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瞳孔缩小,血中胆碱酯酶活力下降20%~30%;(2)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有流涎、大汗、呕吐、腹痛、腹泻、气管分泌物增多、轻度呼吸困难、血压和体温升高,神志不清楚或模糊,肌肉纤颤等。血中胆碱酯酶活性可下降50%~75%;(3)重症中毒,除上述症状表现外,瞳孔小似针尖,呼吸极度困难,紫绀,肺水肿,肌纤颤更加明显,大小便失禁,昏迷及惊厥等。血中胆碱酯酶活性可降低75%以上。

  有机磷农药也会致慢性中毒,从临床观察发现,某些有机农药具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可使急性中毒患者在“康复”之后又发生肌肉无力,下肢发软,共济失调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慢性接触有机磷农药对视觉机能损害,对生殖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的问题,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一种N-取代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用于农业上的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N一烷基的化合物,用作杀虫剂;另一类为N-芳香基的化合物,用作除草剂。此外,尚有六种不同结构的氨基甲酸酯,包括肟、乙酰胺基等。它们的优点是杀虫的药效快,选择性高,不伤害天敌,大多数品种对温血动物和鱼毒性较低,易被土壤微生物所分解,不留残毒。而且它们被微生物分解后所产生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又可作为土壤微生物的营养来源,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同时还提高水稻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改进大米品质。

  氨基甲酸酯类是一种抑制胆碱酯酶的神经毒,其杀虫作用与有机磷相似,但氨基甲酸酯类与胆碱酯酶作用时不发生化学反应,水解后可复原成具有活性的酯酶和氨基甲酸酯。因此,是一种可逆性的抑制剂。急性中毒可见流涎、流泪、颤动、瞳孔缩小等胆碱酯酶抑制症状。在低剂量轻度中毒时,可见一时性的麻醉作用,大剂量中毒时可表现深度麻痹,并有严重的呼吸困难。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在作物上的残留时间一般为4d,在动物的肌肉和脂肪中的明显蓄积时间约为7d,残留量很低。在植物性食品中通常可以检出呋喃丹、西维因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含量均不超过国家标准。

  拟除虫菊酯分子结构特点是存在多个异构体,从而导致其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即使是同一种拟除虫菊酯,总酯含量相同,若包含的异构体的比例不同其杀虫效果也不同。根据是否含有氰基,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分为不含氰基的Ⅰ型和含有氰基的Ⅱ型两大类。Ⅰ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性较低,常作为卫生杀虫剂使用,Ⅱ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性一般为中等,常作为农业杀虫剂使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