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截至8月20日,科创板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以下简称证券出借)的证券出借余量为1.53亿股、金额为45.74亿元,占科创板上市可流通市值的4.96%。同期,截至8月20日,沪市主板证券出借余量为1.25亿股、金额为14.41亿元,仅占上交所主板上市可流通市值的0.005%。
答:截至8月21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152家,整体情况如下:从行业分布看,坚守科创板支持国家战略定位,企业集中于“三个面向”“主要服务”“重点支持”“推动融合”等领域。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57家、生物医药34家、高端装备28家、新材料14家、节能环保新能源及其他行业共19家。从上市标准看,有129家、4家、1家、11家、4家企业分别选择了科创板一至五套上市标准,另有3家企业选择差异表决权/红筹企业适用的第二套“市值+收入”指标,包容性特征体现明显。从财务状况看,近三年平均收入复核增长率49%。从研发情况看,近一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11.45%。总体来看,受理企业基本反映了我国科创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现代科技公司具有的高成长、强研发、稀缺性发展规律相吻合。
问四:从市场反馈来看,已上市的28家科创板公司发行价格符合市场大多数的预期。请简要介绍科创板企业总体发行情况。
答:从静态市盈率指标看,28家公司2018年扣非前摊薄后市盈率区间为18-269倍,中位数45倍;扣非后摊薄后市盈率区间为19-468倍,中位数48倍。从动态市盈率指标看,28家公司按照2019年预计每股收益计算的动态市盈率中位数34倍。绝大部分公司发行市盈率低于可比公司,也基本落于卖方建议估值区间内,符合市场预期。28家公司发行市盈率高低有别,体现了市场对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差异化价值判断。
从28家公司的定价情况看,科创板市场化发行机制初步显效。通过提高网下机构占比、试行跟投制度、投价报告约束机制、剔除最高报价机制等措施,形成了相对理性、独立判断、压实责任的发行承销环境。目前,28家公司每个网下账户、每个投资者每次申购获配金额中位数提升至39万元、109万元,是近3年现有板块的37倍、62倍,有效加大了网下报价的约束。28家公司的跟投金额为0.26-2.1亿元,绝大部分保荐机构定价时与发行人进行多轮博弈,体现了跟投效果。
答:开市以来,上交所以提升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为目标,努力防止各种乱象在科创板发生。从实际情况看,信息披露秩序总体平稳,持续监管开局良好。一是发挥科创板制度优势。持续监管环节有多项重要制度创新,如简化冗余信息披露、压实保荐机构持续督导责任等,已经得到运用,并在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澄清市场质疑、保障开市初期信息披露市场秩序中发挥了作用。二是及时回应投资者关切。第一时间审核公司公告,针对个别科创公司的核心技术涉及专利诉讼,在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的指导下,会同相关派出机构,及时采取监管行动,督促公司向市场说清讲明有关情况,并督促保荐机构发表核查意见,充分满足投资者知情权、缓解市场担忧。三是做好信息披露监管服务。开市初期,组织完成首期科创板公司董秘资格培训,明确规范运作和信息披露的红线雷区。同时,与首批上市科创公司开展“一对一”沟通交流,面对面指导公司掌握信息披露业务,确保信息披露和业务操作“零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