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继星巴克猫爪杯、炒到480元的大白兔奶茶后,上周我们又见证了一场疯狂抢购。6月3日,优衣库与当代艺术家KAWS联名款T恤发售,现场的抢购盛况,被各路媒体自媒体形容为“连环格斗”、“丧尸围城”、“丛林法则”、“太混乱、太残暴了”。“X博士”微信公号站在优衣库塑料模特的视角写道:“在这里,它看着人们狂奔、哄抢、截胡、打架、丑态百出,勾心斗角,最终被扒光并卸掉胳膊。此情此景,即便是再擅长黑色幽默的导演也拍不出来。”
疯抢行动的“始作俑者” KAWS是纽约著名的潮流艺术家,曾与许多国际大牌推出联名时尚品,这些商品的售价动辄高达数千元,相比之下,价值99元的T恤可以说白菜价的时尚品或者说收藏品。加之KAWS宣布这是与优衣库最后一次合作,在“绝版”和“99元”的双重加持之下,疯抢行动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而且,即便完全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是何方神圣,也一样可以参与疯抢行动,毕竟无论什么尺码,买回去就可以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以双倍价格出售,抢十件就能赚到千元,所以这不仅是KAWS粉丝的热潮,也是黄牛党的狂欢。
每次疯抢行动后,知识圈不乏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声音。在“看理想”微信公号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用商品拜物教理论分析这一事件,认为遭疯抢的优衣库,是大众被轻易奴役的欲望。在消费主义繁盛的时代,人们购买商品不再是因为需要它,只是占有和享受购物带来的心理体验。购物的狂欢中,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看似都曾是商品的主人,而实际上却都成为了商品的奴隶,成为了商品的敬拜者。
澎湃新闻署名“戴桃僵“的文章具体分析了商家采用的饥饿营销手段,以及推波助澜的媒介奇观。该文认为,通过赋予商品以稀缺性以刺激消费的手段在消费品市场上屡见不鲜,限量、限时和配货都是饥饿营销的常用手段,也成为成为品牌扩大自身影响力,增强自身附加值的常用手段。而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介的发展扩大了饥饿营销的实际效果,进一步制造了所谓的“媒介奇观”。优衣库的抢购者可能有许多是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黄牛”而非真正的消费者,但当他们被呈现在网络图片和小视频中,其实际身份和行为动机变得不再重要,整个事件变得充满戏剧性,所有被记录者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这些媒介奇观本身也成为了被消费的东西,满足所有观看者的心理匮乏。而反过来,奇观的生成继续刺激新的商品生产与疯抢行动,资本基于奇观获得扩张的重要平台。
对一件衣物的消费转化为文化的、心理的、意义的消费,薛芃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写道:“优衣库的99元T恤打破了这个KAWS的价格神话,某种程度上来说,疯狂抢购的人们不只是图便宜,更是希望找到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也是品位和圈层划分的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