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您所在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龙湾新闻网-新闻中心-网闻天下-国内新闻-正文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70年,我们何以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贫困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下一步如何发力?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以现行标准衡量,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而截至2018年底,只剩下1660万人未脱贫。2013—2018年6年来,农村累计减贫8239万人,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规模和速度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不少国外专家发出了“中国为什么能”的感叹。
——靠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南方减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洪绍华认为,带领广大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党和国家的一个施政目标,这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级书记抓扶贫,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举国之力大攻坚。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奔赴脱贫一线,与贫困群众汇成强大合力。“制度供给强有力,统筹各种资源,迅速投向最需要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说。
——靠的是与时俱进科学的扶贫模式。“精准扶贫是以提高瞄准精度为核心,更加科学、有效的扶贫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以就业扶贫为例,2018年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259万人;实现7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腰包越来越鼓。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71元,是2012年的1.99倍,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
——短板加快补齐。截至2018年末,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接近全覆盖;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分别达到99.2%、88.1%、81.9%。
——保障网越织越密。2018年,贫困地区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为67.4%;贫困地区农村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为92.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对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推进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区域性减贫成效明显。“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距是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汪三贵说,扶贫开发的目标就是要尽量缩小差距,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改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