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安徽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狠下“绣花功夫”,招招精准,步步见效。2018年,全省7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下降到0.93%。更可贵的是,安徽不仅着眼于当前的脱贫任务,目光更盯住后脱贫时代,谋划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走进巢湖市汪桥集村,沟渠流水潺潺,绿色垃圾桶立在路边,一栋栋徽派民居掩映在树荫之下。村民汪正发说起变化格外高兴:“以前家家户户是旱厕,一到夏天,气味尤其难闻。现在全改成水冲式厕所,跟城里一个样!”不仅改了厕,村里垃圾有人管,污水管网埋在了地下。
“政府加宽了道路,还翻新了楼房,咱庄台上的日子好起来了。”阜南县西中心村赵继英老人由衷感叹。离村口不远,就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过去,由于连年水患,“庄台”上房屋老旧、污水横流。让“洼地”变成“高台”,阜南县全力抓好131个庄台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全覆盖,因地制宜建设小广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皖”如画中,“徽”常精彩。“美丽了,我家乡的路!”去年,一组以“四好农村路”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在全国反响强烈。这些道路,或蜿蜒盘旋,如入画中;或笔直开阔,通达四方。串起来的不只是美景,更串起了一个个乡村旅游产业,串起了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希望。
“开车进田,靠手机种地,这搁以前想也不敢想,梦也梦不到。” 怀远县徐圩乡盛世兴农合作社理事长尚跃,从“老把式”变成新农民,“合作社60台大机器齐上阵,3天就种好了1.5万亩高粱和青贮玉米。”
农机更“聪明”,庄稼会“说话”,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落户田间,让农业基本告别“靠天吃饭”,撑起产粮大省的底气。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金安区,黄泥土、丘岗田,传统农业难发展。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政府舍得投入:强硬件,建起3万亩设施果园;强软件,把专家一拨一拨请进村。跃进村农民王康云道出种桃“秘笈”:“水肥一体营养配方,桃子糖分足、口感好,还能提前上市半个月。”现如今,金安脆桃在水果市场俏销,一亩平均增收3000元。
乡村投入优先保障,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安徽广袤的田野不断集聚新动能,越来越多徽风皖韵的乡村变富了、变靓了,从淮北平原到江南山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喜迎客,唱欢歌,茶戏楼里无穷乐。”晚上8点半,记者走进合肥市中心城区的“天仙配”茶戏楼,大厅内古朴典雅,入座后品一杯香茗,悠扬婉转的黄梅调子《喜迎客》响起来。据介绍,这样的文化演出每晚都有,市民、游客在这里能听到不少经典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