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江淮儿女再扬帆(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安徽篇

时间:2019-10-2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一进安徽郎溪县下吴村,乡村田园美景就映入眼帘,伍员山上茶园青翠欲滴,山脚下茂林修竹丛中掩映着一座座农家小楼。茶农夏宗英从园子里探出身来:“多亏跟着人家山那边学,改种了白茶,这不,老茶山变成‘摇钱树’!”

  山那边是江苏溧阳市洑家村(现为金山村洑家组)。24年前本报记者曾经探访山两边,两个村子共守伍员山,发展差距却发人深思。这些年,不甘落后的下吴村奋力追赶,追出了如今的山乡巨变。

  安徽何尝不在奋力追赶!比长三角邻居,比中部兄弟省份,既有“山这边、山那边”的差距,也有“江这边、江那边”的短板,还有“人口规模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尴尬。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江淮儿女的愿望如此强烈。

  “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鼓励,让安徽人信心倍增。

  行走江淮大地,我们处处感受到奔跑路上的火热干劲,也常听到放眼长远的理性思考。迈向高质量,安徽蹄疾步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这些国家战略都惠及安徽。优势如何成胜势?闯劲怎么变动力?

  “不片面以速度论英雄,不片面以总量论英雄,不片面以显绩论英雄。我们既要为当前发展尽责,又要对长远发展负责,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话语坚定。

  省会合肥,10年前的GDP还不及浙江的一个地级市。“要追赶,没有速度不行,但不讲质量更不行。”合肥人冷静审视,动力不足是最大的发展短板。怎么追赶?瞄准“芯、屏、器、合”,潜心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肥“创芯”,十年磨一剑。走进合肥通富微电子公司的芯片车间,一尘不染,一排排自动化生产线前,身着防尘服的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公司副总经理袁国强指着流水线上的产品说:“订单供不应求,每天加工1700万颗集成电路,我们还在扩产。”

  不仅是芯片,在合肥,新型显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从一片空白到全产业链,成长出一批千亿级新产业。更让合肥人骄傲的是,2017年1月,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花落合肥,跻身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速度换挡,合肥“加速跑”的步伐更矫健。去年全市经济增速8.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升至第六位。

  不只是合肥。追求高质量的安徽,发展路径更清晰:提质增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锻造发展“硬实力”。翻开今年上半年成绩单,安徽经济增速达到8%,居全国第六位,走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同增、速度与效益并举的新路。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