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跟易巧谈好后,饺子就开始创作剧本,最终他选择了哪吒,主题就是“不认命”,显然这个主题与他个人经历有关。饺子坦承转行找工作挺难,承受了很多压力和偏见,当时做《打,打个大西瓜》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做动画能做得好。“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做大电影,就自然地想做这么一个题材,也是希望能够给这些追求梦想道路上奔跑的年轻人,更多的鼓舞和力量。”
上影厂那些经典动画片曾经是70后、80后最爱的动画片,饺子也不例外,他喜欢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那个反叛、叛逆的小英雄形象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为了做《哪吒》,他又去研究《封神演义》原作,之后发现《哪吒闹海》和原著相差很多。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所有角色都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在饺子看来,片中最大的反派其实是命运。影片极具讨论性的一点,便是哪吒与敖丙对待命运截然不同的态度。片中,哪吒虽是“魔童”,受尽世人偏见,但在李靖夫妇、师父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命运;敖丙虽是“灵珠”,但却在承受整个龙族翻身期望等多重重压下,走上了邪路,甚至于“水淹陈塘关”。哪吒、敖丙看似水火不容,实则亦敌亦友。敖丙也正是在哪吒的影响下,学会敢于做自己、不认命,并与哪吒联手抵抗命运,成为对方“唯一的朋友”。
片中许多看似“颠覆”的设定都富含导演饺子的深意。比如,影片特意把龙宫设定成“海底炼狱”,因为“炼狱”的存在更能凸显龙族饱受天庭偏见的委屈与不甘,也让敖丙拯救龙族的行为更具说服力;对于观众热议的“踢毽子”场景,导演表示,蹴鞠等运动的产生时间与哪吒所处年代不相符,没有确切产生年代的“毽子”,有趣又与情节相贴合,所以才选用了“毽子”。除此之外,包括说“川普”的太乙真人、没有“裤兜”的哪吒等,片中不少设定其实都与影片剧情、具体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经过导演的反复研究和确认。
而除了“不认命”哪吒带来的震撼外,片中父亲李靖、母亲殷夫人对于哪吒深沉的爱让不少观众落泪,饺子坦承也是投射了自己的情感,自己转行做动画,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也不会有现在的他。“哪吒削肉还父,削骨还母,这个情节充满了恨意,而我想做出充满爱的电影。”
小哪吒的形象设计了100多个版本,对于将哪吒设计成豁牙、黑眼圈、齐刘海的丑样子,饺子说也是有意为之。因为哪吒生而为魔,因此在人族中注定被孤立,如果把哪吒设计成阳光美少年的形象,就和魔头不沾边儿了,周围群众对他的偏见也显得很假。而且,饺子也坦承,现在是看脸的时代,到处都是些网红脸,画这种网红脸对他们来说并不难,“但做设计的人都是想突破自我,而且也希望大家以后并不是只看脸,还要看很多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