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建模、优化、迭代,从开发到上线月份,我一天没歇着。”人工智能工程师伍大勇说,人工智能技术正带来一场剧烈变革,“市场对我们这行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等新职业悄然而至,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达到1.91亿个……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显著拓展了就业空间。从2015年到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年均增幅达到28%;2018年,新动能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超过2/3。
“目前,全国有家政需求的家庭超过7000万户,而从业人员仅2000多万人,用工缺口很大!”“云家政”创始人薛帅估算。
育儿、养老、旅游、教育、健身……看市场格局,不断升级的旺盛需求为就业提供了巨大的转场空间;看区域格局,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中西部地区将成为重要的产业“承接地”、就业“蓄水池”。2018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达12044万人,增长3.2%,增速快于全国2.6个百分点。
实施******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开展“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市场主体准入改革……在“放管服”改革的推动下,今年前5个月,我国新登记企业达286万户,日均1.89万户。沐浴阳光雨露的民营、小微企业在就业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去年12月,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人数同比分别增长5.7%和6.7%。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受访者纷纷表示,外部环境之变确实会给就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总体看影响有限、风险可控,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应对。
一来,出口本身没那么脆弱。“独特的设计、创新的材料、严格的装订要求,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我们想做的图书。”美国出版商丹尼尔·雷诺德直言。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也认为,“中国产品在外国市场上竞争力的牢固程度,超出了许多市场参与者的想象。”今年1—5月,我国出口额达64987亿元,同比增长6.1%,保持较快增速,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来,出口对就业的拖累并不大。近年来,随着内需潜力源源释放,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引擎”,由出口带动的就业在总规模中的比重相应降低。再者,目前我国就业的“主力军”——服务业的可贸易属性比制造业低,受冲击的可能性也更小。
“拿到订单后只需两天,就能在珠三角把原料、辅料、工具、包装全备齐,这在其他国家简直不可想象。”张志江说,这两年有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洼地”,“可一算成本、效率、质量的总账,还是留在国内划得来。”和张志江一样,不少受访者认为,我国坚实的产业基础、强大的配套能力以及与日俱增的创新实力,将使制造业赢得转型升级的宝贵窗口期,持续支撑庞大的就业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