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讲台上“1+1”思政课显活力

时间:2019-05-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位各具风格、各有所长的老师在思政课上共同合作。两人一同备课授课,思政理论融入“三农”知识,多角度的学习更全面了;师生一同讨论,学生们不仅有所学,更有所思了。这样的课堂让思政学习更立体、更生动地走进了学生的心中,点燃了他们内心的思想火花,树起了他们的信仰与行动准则。

  “这思政课也太有意思啦!”在一堂别开生面的《******东思想概论》课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1704班学生杨洋由衷赞叹。这堂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思政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网络直播课。

  针对创新实验学院2017级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学院邓谨教授和经管学院刘天军教授共同主讲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乡村振兴”一课。“教学的效果非常好,现在很多学生像小时候期待上体育课一样,期待上思政课。”创新实验学院辅导员张世诚说。

  “这是我高中时候的照片,这是我大学时候的照片,这是我工作后的照片,大家感受到时代的深刻变化了吧。”邓谨在课堂上展示了3张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通过同学们轻松的笑声,邓谨知道大家已经能形象地认识到“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依据”。

  天边的不如身边的。邓谨在《******东思想概论》的课堂上已经站了26年。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政治性要与思想性、学理性、实践性、生活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理论才能在丰富生动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熠熠生辉,散发出思想光芒和时代魅力。”

  在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两节课的内容时,她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学生清楚认识为什么要根据时代变化来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二是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农”领域的表现及实践要求,从而培养他们学农爱农、扎根中国大地、振兴乡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术业有专攻。我想借助专业老师的力量,发挥二者优势,聚集共生共融的效应,合力育人。”邓谨把目光瞄向了经管学院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刘天军。两人一拍即合,经过10余次的沟通磨合,一个由两人共同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诞生了,一堂由两人共同主讲的《******东思想概论》课也与学生顺利见面了。

  在学生们的眼里,两位老师各具风格。邓谨用她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富有激情的授课方式,讲解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转化的历史脉络,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政理和学理。刘天军则以他长期在“三农”方面的研究积累和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讲清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农”发展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问题。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