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猎鹰1”到“大猎鹰” SpaceX火箭真能飞到火星

时间:2019-05-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近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新闻有点多。4月,“重型猎鹰”火箭首次商业发射成功;同月,成功拿下价值6900万美元的“双小行星变向试验”(DART)任务订单;5月,“星链”计划“一箭六十星”发射任务一经披露就成为全球舆论焦点,闪亮的卫星连成线成为夜空中的独特风景。

  从“猎鹰1”“猎鹰9”到“重型猎鹰”再到携带着星际飞船的“大猎鹰”,SpaceX的火箭是怎样一步步升级的?

  2002年,马斯克正式投身商业航天,SpaceX破壳而出。一阵招兵买马后,新生的它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搞出自己的火箭。直至2008年,低轨运载能力仅有420千克的“猎鹰1”在经历3次失败后终于试射成功。

  “猎鹰1”是名副其实的小火箭,直径不到1.7米,高20米,一级火箭装备一台“灰背隼”(Merlin)发动机,二级也只有一台“红隼”发动机。SpaceX借助“猎鹰1”的项目经验掌握了火箭的研发、制造技术,特别是验证了“灰背隼”发动机的可靠性,在进行了几次发射后就将其“束之高阁”。

  2010年6月,长70米、直径3.7米、低轨运力超过10吨的“猎鹰9”首飞成功。仅仅两年,SpaceX就实现了从小型火箭到中型火箭的跨越。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设计上看,“猎鹰9”一级火箭采用9台与“猎鹰1”相同的发动机并联,二级也使用一台“灰背隼”发动机。因此,在“猎鹰1”的研制中,已经嵌入了对“猎鹰9” 动力系统的研究。从试验流程上看,SpaceX堪称“快马加鞭”,极尽简化之能事。2009年10月,“猎鹰9”才进行一级火箭点火试验,但仅仅一个月后,二级火箭点火试验随即开展;七个月后,直接开始首飞。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称,如果按照传统的“开发流程”,“猎鹰9”的研制需要耗资40亿美元,而SpaceX开发“猎鹰1”和“猎鹰9”一共仅花费3.9亿美元。

  2011年,SpaceX宣称将用2年时间完成“重型猎鹰”的开发。“重型猎鹰”看起来并不复杂,就是把两个“猎鹰9”的一级火箭捆绑在一枚完整的“猎鹰9”上做助推器。但SpaceX将其实现用了近7年。一方面因为期间“猎鹰9”两次发射失败,耽误了研制进程;另一方面“捆绑”火箭涉及的结构设计并没有那么简单;此外,SpaceX还腾出了大量精力提升“猎鹰9”的性能指标,并攻克了一级火箭回收技术。

  2018年2月,低轨运力达63.8吨的“重型猎鹰”终于将马斯克的红色“特斯拉”送上太空。从“猎鹰1”到“重型猎鹰”,10年时间,SpaceX的火箭运力提高15倍。

  火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发动机是其最核心的技术。从“猎鹰1”到“重型猎鹰”,“心”却没有变,都是采用“灰背隼”系列火箭发动机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不同的是,一级火箭的发动机数量由1个提高到了27个。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