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另开头特别提一下,今天在“16号内参”更新了一篇《个人海外收入纳税申报,有新变化》,如果你有海外账户,无论是股票、基金、保险,都要高度重视下,今年情况变化很大。
所以美国想要做这个,几乎不可能,除非完全重构上下游全部供应链,但也解决不了里面部分原材料90%在中国的问题。
另一位属于服装设计加工,有自己的独立品牌,有自己的独立站,衣服设计的很好,在美国的销路也很不错,价格也不便宜,所以毛利率挺好的。
但关税战一来,就比较麻烦了,现在暂时出口报低价格的方式过渡,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被查到也挺麻烦。
因为约的是交易时间,还带我们参观了下交易环境,满屋子学霸脸,一堆北大清华,还有国外知名院校。
我上周在《五一长假,美元在崩》里,举例的台湾寿险,就是个典型案例,台湾寿险公司的负债(简单理解为客户的钱)80%是本币,而资产(简单理解为投出去的钱)60%多是海外,主要在美国。
按道理这么大的货币错配,是需要用衍生品对冲,避免汇率波动损失的。但台湾寿险公司为了省钱,有很大的敞口是没对冲的,这波赶上美元兑台币快速贬值,立刻就会产生巨大的汇率损失风险。
这家的核心创始人,都来自海外某知名量化大厂,也提到最早期为了节省成本,也是舍不得打满保险,结果去年的突发高波动行情中,因为没对冲保护,遗憾的错失了很多赚钱的机会。
之后总结下来,再贵也要配,因此今年的高波动行情,就赚到了非常舒服的收益。这些费率看似很贵,但每几年市场必然会出现超级波动行情,算一下是可以覆盖掉成本的。
每次突发的风险释放背后,大概率是丰厚的利润,但如果你的组合接受不了高波动,止损出局,或者反弹就跑了,那就很遗憾,错失了随后丰厚的回报。
包括也聊到,量化里很多人配的中性策略,认为是:看似波动低收益不错,但实际是对投资人非常不划算的策略。以后有机会详细写这个逻辑。
中国的牛校毕业生,基础都非常好,尤其数学功底,很扎实,但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沟通表达上过于含蓄,进而会导致很多工作上的问题。
如很多问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会导致领导不清楚,你到底懂不懂,有可能实际并不懂,最后导致交易上的问题。
包括交易策略本身就涉及迭代,是需要群策群力的,但如果开会过程中缺乏沟通表达能力,就很难深度参与进来。
包括他们也发现,每次进来一批实习生,大部分人的思路,最终很容易被最会表达的人带走,这也是非常不好的。
当然应试教育是当下中国唯一的,相对公平的人才筛选模式,这也是没办法的,但这个缺陷,家长要平时多带着锻炼,以后上职场才会更有竞争力。
毕竟这样的公司,都是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都是从小学开始一路开挂上来的,一直北大清华起,人生是缺乏挫折的。
但一旦进入金融市场,挫折是不可能避免的,这就需要脸皮厚点,发现错了要认,这样才能改,才能提高。
他们聊到之前有个实习生,就很典型,的确非常优秀,小孩自己也很想留下来,但压力太大,导致有次交易明明自己搞错了,但想隐瞒,被发现后各种找理由,这种就非常不好了。
但实际上,大家忽略了作战体系的存在,这才是这次完胜的关键,阵风并不差,但阿三这种万国造,是真没作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