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康熙三十二年,当地一个郑姓读书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老人常说:“贱名能长命。”郑姓读书人便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个乳名,叫“麻丫头”。
“麻丫头”长到10岁,父亲才给他取了大名——郑燮,字克柔。这个“燮”字很特别,有“调和、谐和”之意。郑家以燮字为名,就是含有三把大火一起烧,希望他光耀门庭、兴旺发达。
因家住兴化县城东门外,在护城河上有一座木板桥,郑家人进出都要经此板桥。长大后,郑燮梦魂茔绕的是自己的家乡,念念不忘故居门前的木板桥,故自号“郑板桥”。
赦氏是一位贤惠女子,视郑板桥为己出。不懂事的郑板桥常在后母面前撒娇耍赖、哭闹不止,有时家中缺衣少食,每每此时,赦氏宁愿自己挨饿也想法让板桥吃饱,一直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郑板桥15岁时,赦氏去世,他再次失去慈母之爱,15岁的郑板桥自然懂事不少,日后,他在《七歌》一诗中这样怀念后母:
由于父亲在当地是品学兼优的廪生,郑板桥从小便随父亲在真州毛家桥学习,同时他得到了博学而具有诗人气质的外祖父教诲,“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随父读书的真州毛家桥,房前屋后都栽着竹子,竹影横斜,清浅可爱,竹影随四季变换更是让他痴迷不已。这为郑板桥后来画画中对竹的偏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成为他一生无法拒绝的享受,不能摆脱的诱惑,甚至也可以说,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十六岁,郑板桥为了步入仕途开始学习八股文,二十岁考中秀才,并且成婚,很快生下一对儿女,看起来事业爱情双丰收,家庭一片美满,可惜事不尽然,苦难很快接踵而至。
秀才文凭不算高,自然也赚不了什么钱,加上一双儿女嗷嗷待哺,原来就紧张的家庭更显艰难,郑板桥不得不另谋生计,到邻村当老师,在当时虽是个没有前途的职业,可好在能够勉强维持生计。
家中院内栽有竹子,当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便把摇曳多姿的竹影投射到窗纸上,千变万化,好像是一幅幅天然朦胧的墨竹图。
郑板桥常常凝神静心地观看,并拿起笔在窗纸上临摹。以艺术的灵感,师法自然,画着画着,逐渐地“我如竹、竹如我”,于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画竹大师就诞生了。
惊奇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板桥与任何一个天才一样,善于发现,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