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一体改革,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超过3000台机器人智能协同,重庆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裡,最快3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技术助力,安徽合肥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冰箱智能制造基地裡,冰箱生產也能科技感满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国网寧波供电公司工程示范平台上,“绿电”制造“绿氢”,“菜篮子”货车用上了氢能……
改造提升传统產业、培育壮大新兴產业、布局建设未来產业,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產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產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将实现生產力大发展大跨越、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冬梅说。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远程宽体客机C929签署首家用户框架协议,国產大飞机C919再获新订单。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动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引领科技强国建设阔步前进。
得益於单位“大胆使用优秀苗子”的政策,工作仅3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设计师杨元就在產品研制任务中挑起大梁。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广阔空间,让每个人充分施展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轻点手机,美食送达﹔设好程序,自动巡检……在深圳,以无人机為代表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十分丰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变革加速演进,“地球村”裡的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围绕科技、人才、标准、规则等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福全说。
首台3.0T高场磁共振设备的突围,见証有效市场、有為政府一体发力——国家项目助力,联影医疗牵头,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攻关突破技术难题﹔市场应用牵引,復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率先应用,帮助设备更加贴合临床需求。
有效市场、有為政府一体发力,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更多的新技术新產品新业态正脱颖而出。
毕业答辩时,手捧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王华强心潮澎湃。该校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贯通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在了解并掌握芯片设计知识技能后,不少学生毕业后投身芯片研发。
教育领域改革突出教育的先导性功能,科技领域改革突出科技的战略性地位,人才领域改革突出人才的根本性作用,不断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合肥科学岛,围绕“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解决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和稳态约束等离子体等国际共性科学难题﹔随后,原始创新的突破推动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凭借建造“人造太阳”的丰富经验,中国科研人员也成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重要力量……
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注重“1+1>2”的集成创新,形成体系化竞争优势,中国科技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贡献中国智慧。
在武汉光谷,成立不到4年的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公司的喷印显示面板制造技术,从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诞生,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进行技术升级,最终到企业落地实现產业化。缺资金,政府牵线相关龙头企业和產业基金,协助企业获得上亿元融资﹔少客户,借助光谷上下游產业链,企业寻找到了更多商机。
创新链、產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消除科技创新“孤岛现象”,形成共融共生良好生态。
“宽鬆自主的环境,让我们安心探索前沿。”前不久,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陈棋团队牵头提出新策略,极大延长叠层太阳能电池使用寿命。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推进职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满足“量”的需求到实现“质”的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
今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走在世界前列。该发电机组涉及基础理论研究、技术装备开发、系统集成多个环节,凝聚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清华大学、山东电建三公司等18家单位的智慧。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吃透改革要求、强化改革责任、保持改革韧劲,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让改革部署落地见效,激发出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
悉心育才,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去年,北京邮电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近20家头部企业,探索“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培养模式。
倾心引才,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不论年龄、不看“帽子”,曾长期在海外高校工作的张增辉2021年加入深圳理工大学,工作很快步入正轨,向着药物筛选、抗体设计潜心前行。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一系列有力举措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涵养优良学风作风,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构建,厚植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推动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為指导,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将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復兴伟业注入不竭动能。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