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比如在最近的热播剧《柳舟记》中,女主角柳眠棠恢复记忆后得知自己被欺骗,一时间急血攻心,吐出一大口血。
在仙侠剧中,吐血桥段更是“家常便饭”。在有着仙侠背景的《琉璃》中,据网友统计,成毅饰演的司凤吐血次数高达77次,贡献了多个吐血名场面,可以说是“从头吐到尾”。
打着打着人就吐血了,是影视剧中的常见套路,甚至在有些剧中,并不需要双方“斗法”几个回合,一招就能让对方“轻松”吐血。比如在前阵子热播的《狐妖小红娘》中,被黑姬附身的长老,仅凭一掌就把由龚俊饰演的东方月初打吐血了。
如果打斗比较激烈或是角色受了重伤,光是吐血可就不够用了,喷血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角色受伤的严重程度。
《长相思2》里小夭在凤凰林中服毒的剧情就让人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因为被故事的走向虐得“肝儿疼”,还因为小夭的吐血量实在是大得让人有些害怕。
影视剧中的绝望吐血,大多都是郁闷、悲愤的心理状态导致的,比如在《甄嬛传》中,嬛嬛得知果郡王的死讯后一时间过于悲恸,绝望吐血。
当然,绝望式吐血也不都是像嬛嬛这样的“婉约派”,还有像《东宫》中的李承鄞这样的“豪放派”——不是吐血,而是用喷的。
这种吐血方式多数也不那么夸张,演员的表演相对含蓄,通常是拿着手帕一捂,咳出血来。像是《庆余年》中患有肺痨的林婉儿,就经常出现咯血的状况。
虽然这些眼花缭乱的吐血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影视剧的视觉效果,但是这么个吐法儿,真的科学吗?
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口腔排出,咯出来的血多为泡沫状,颜色是鲜红色。《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24小时内咯血大于500毫升为大量咯血,100~500毫升为中量咯血,小于100毫升为小量咯血。
大量咯血可能会引起窒息和失血性休克,因此咯血之后还是要尽可能地卧床休息,而不是像有些影视剧中那样把血一吐再加入“战斗”中。
如果人遭受了急性外伤,伤到了肺部或支气管等位置,也是有可能出现咯血的症状的,只不过肯定不会像电视剧中受了伤那样夸张。
在影视版的《红楼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林黛玉“吐血”,据丁香医生推断,这可能是动脉导管未闭所致进行性左心衰竭所致,尤其是到了晚期,血管腔变窄,从而出现了咯血的症状。
呕血是由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出血 ,血液经胃、食管从口腔呕出。呕血后多有头晕、心慌、气短、口渴、面色苍白、出冷汗、脉快等失血征象。引起呕血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致胃底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所致出血最为常见。
一般情况下,呕血的出血量要比咯血大。呕血可以分为三个等级:Ⅰ度出血指患者是少量出血,一般在250毫升以下;Ⅱ度出血的呕血量达到250~300毫升,患者表现为呕血或呕吐咖啡色物质;Ⅲ度出血即消化道大出血,一次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患者会迅速地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低血糖、休克的临床表现。
当出血量足够大并且出血速度够快时,也有可能出现将血喷出来的情况,这时喷出来的血一般是鲜红色。如果出血速度比较缓慢,那血的颜色就会更深一些,呈暗红色、褐色,甚至咖啡色。这主要是因为血液会与胃酸与胃内容物相混合发生反应,然后变色。
除了上述情况会造成“吐血”外,绝望吐血在理论上也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人在极度生气和悲伤时,血压会升高,胃黏膜血管破裂,甚至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发生,进而可能会吐血。
所以说,影视剧中的吐血桥段我们看看就好。尤其是在仙侠剧中,主角吐口血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儿,毕竟当得了主角的人都有“先天圣体”,一眨眼的工夫说不定人家就痊愈了。
虽然影视剧中的吐血与喷血大多不够科学,但鉴于这一动作能够较为直接地展现出人物的状态,还能丰富视觉效果,所以不少影视作品还是保留了吐血和喷血的桥段。
比如《唐伯虎点秋香》中参谋将军的喷血场面就很经典,影片中参谋将军的嘴巴仿佛化身花洒,把血“洒”得既均匀又饱满。
这首先对演员的肺活量有较高要求,否则喷着喷着“后劲”不足就尴尬了。而且,演员也得把控好喷血的力度,如何在一大口全吐出来和只吐出一小股血中间找到平衡,只能多吐吐练习练习,否则可能“吐成笑话”。
贾乃亮在电影《祖宗十九代》中的喷血镜头就被多次吐槽,他不仅喷得断断续续,还喷着喷着血量不足了。
并且由于演员在表演吐血时,通常是将血浆提前含在嘴里或是在嘴里放上血包,如果演技不到位,表演起来就可能不那么自然,有人会提前噘嘴或是鼓起腮帮子,仿佛在提前向观众释放信号:下一秒我就要吐血啦!
另外,拍这种吐血戏份时还得注意一点,就是吐完血之后千万不要立马张开嘴巴或开口讲话,否则就会出现两排血淋淋的牙齿,吓到观众。
古装剧《长月烬明》中,罗云熙和白鹿的吐血方式就让观众直呼“辣眼睛”,仿佛是两张血盆大口在对喷,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在吐血后把染上色的牙齿露了出来,看起来有些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