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云南探索以“包山采菌”制度创新,趟出了野生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对其他乡村特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无疑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过去,村里人不等松茸长大就采,卖不出好价。遇到开伞老茸也不放过,导致孢子来不及播散,松茸繁殖受阻,就连采挖也不规范,不是摘后覆土,而是用铁耙子连根挖,导致菌塘受到破坏。乡村振兴,产业为要;产业发展,富民为本。但乡村产业,尤其是像野生菌这样以自然生长为基础的特色产业,最怕的就是无序发展,最需要的就是制度保障。
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土壤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云南“野生菌王国”的美誉。有资料显示,在全球约2000种食用菌种类中,我国拥有930多种,其中云南就有850种。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野生食用菌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采收、加工、储运、经营野生食用菌已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尤其在富民增收方面发挥了显着作用。但由于野生菌大多生长在山区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统筹管理,采摘不规范、资源浪费严重等资源开发利用环节弊病长期存在。野生食用菌是典型的资源依赖性产业,一旦资源枯竭,产业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杀鸡取卵得不偿失,无序采挖只会把野生菌挖断了“根”。以颇受消费者青睐的野生松茸为例。既然是野生,也就意味着谁抢先采到就是谁的。此前,运气好、勤上山的村民,一个月采摘松茸就能卖好几万元,无序采挖的后果很快显现。松茸纤细的菌丝与松树、栎树共生,地下发育五六年才能破土而出准备繁殖,不规范采挖不仅浪费了童茸、老茸,还破坏了已有的菌塘,造成松茸产量断崖式下降。云南野生菌市场上,松茸摊位越来越多,销量却越来越少。而这在其他野生食用菌上也有体现。破题不能等着村民自觉,越是资源依赖性产业,越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恢复、提高松茸产量,直接关系山区生态和群众增收。云南多地探索“包山采菌”制度,通过分片竞包将集体山林野生菌采摘权承包给有能力采菌、护菌的人统一管理、采摘、销售,以制度创新引导村民规范采摘,促进野生菌种群恢复。以制度创新助推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关键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制度保增收的作用。因此也就要围绕产业链抓制度创新,形成完整制度链条。而野生菌分级收购措施,管住了收购环节,倒逼村民科学采摘,保护野生菌资源。采、售、收全链条制度,稳住了产业发展,激活“富民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