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再次,有媒体揭露,一些打着“亲测”旗号的“种草”笔记背后,其实存在着大量的代写代发团队,他们根据一些商家的需求,编出有亲身体验感受的虚假“种草”笔记,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还宣称可通过技术手段刷粉、点赞,让相关笔记冲上热门,以达到宣传目的。这些虚假的、毫无根据的信息不知道欺骗了多少用户。这样的“种草”,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也是对网购环境的伤害。
“种草”千万种,“拔草”须谨慎。“拔草”前要多看几个平台的介绍、更多网友的评论,还是那句话,草可以种,好东西要买,但无论是“种草”还是“拔草”,都要保持理性消费,避免“掉坑”。
刘俊建议,对于“种草”产生的风险,还要关注顶层设计,从政策方面对平台、商家、各类信息推送机构都做好约束,对其中的虚假宣传零容忍,把好“种草消费”的质量关。(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