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新冠肺炎被WHO命名为COVID-19,而导致这种疾病的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SARA-CoV-2)。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指出,SARA-CoV-2作为冠状病毒的一种,是具有包膜的正链单股RNA。
SARS-CoV-2 与 SARS-CoV、MERS-CoVt 同属于 RNA 冠状病毒,相关研究证明 SARS-CoV-2 与 SARS-CoV 有 76%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一些其他研究得出结论:SARS-CoV-2 感染是需要通过细胞表面 TMPRSS2、ACE2 蛋白酶受体将病毒核酸释放进入宿主细胞。有试验证明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可能同时激活 SARS-CoV 和 MERS-CoV,将病毒传播到 TMPRSS2 缺陷小鼠的肺泡区域内,促进病毒快速进入。
盐酸溴己新为鸭嘴花碱的衍生物,是临床常用的祛痰药。本品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腺体,裂解痰中的多糖纤维素,抑制黏液腺及杯状细胞合成酸性黏多糖,稀化痰液,有较强的溶解黏液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溴己新作为 TMPRSS2 抑制剂理论上能有效的阻断肺部病毒感染,抑制病毒进入 TMPRSS2 表达的细胞,其潜在抗病毒机制:可以通过与肺泡 II 型上皮细胞表达的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相结合,阻止 SARS-COV-2 与血管紧张素受体(ACE2)相结合,通过融细胞膜融合,将遗传物质 RNA 释放进入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毒的入侵且证实溴己新制剂可通过阻止 TMPRSS2,防止新冠病毒入侵机体,从而加快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和疾病康复。理论研究显示氨溴索作为溴己新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是一种有效的 ACE2结合剂,同样也发挥一定抗病毒作用。
溴己新还可通过增加溶酶体活性来降低痰液黏度,降低新冠病毒感染者肺部产生致命性黏液的可能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上,如果未在清除黏液之前就使用正压通气给氧,可能造成黏液被推送至更远的终末支气管及肺泡部位,阻碍正常肺通气和换气工作,这样将会导致患者的缺氧情况更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临床医生应先给病人使用溴己新或大剂量氨溴索进行化痰并排除痰液。经吸痰以后,确保肺泡正常通气,再开始呼吸机高流氧操作。ACE2 拮抗剂也是目前抗病毒药的一个筛选方向,氨溴索做为一种 ACE2 拮抗剂在成人与儿童中的使用均是较安全的。
新冠病毒靶向的Ⅱ型肺泡细胞( AT-Ⅱ)又称颗粒肺泡细胞,散在分布于 AT-Ⅰ肺泡细胞( AT-Ⅰ) 之间及其相邻的肺泡间隔结合处。其体积较小,呈立方形,表面稍突向肺泡腔。细胞核大而圆,胞质染色较浅淡,胞质中常见空泡称为肺泡二型细胞嗜锇性板层小体(LB) 。嗜锇性板层小体( LB) 外包薄膜,内富含磷脂( 主要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黏多糖、抗蛋白酶多肽及蛋白等,是人体内表面积最大的细胞酸性囊泡体系。溴己新(及其代谢产物氨溴索) 可通过酸碱反应特异性的富集于LB中,进而升高其内部pH。溴己新代谢物氨溴索被证实还能特异性的影响溶酶体及LB脂膜结构,并中和 pH 从而引发 LB 内钙大量释放,促使LB 通过胞吐过程与肺泡上皮表面融合,释放其内容物; 颗粒内物质释放出来后,会在肺泡表面形成一黏液层,称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抗病毒,抗炎及稳定肺泡大小等作用。溴己新与氨溴索还可刺激内源性抗病毒多肽的产生和释放。溴己新及代谢物氨溴索具有抗氧化特性,可显着改善支气管黏液的流变性,并通过内源物质产生显着和持久的抗炎和抗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