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啊红军桥!-新华网

时间:2019-07-1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上少寨村和下少寨村村民出行,多年来全靠这座红军桥。”上少寨村民吴锡焰说,当年他爷爷和伯伯参与了修桥。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先遣连进寨。那时,国民党造谣,说红军杀人放火,当地人大多躲到山上,只有一些老人在家。先遣连进寨后宣讲红军是穷人的部队。战士们看到八舟河上的桥又矮又小,提议修整。

  “红军讲话和气,留寨的人就把外面躲藏的人喊了回来,找些树、木板,跟红军一起修桥。”吴锡焰说,有的村民还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做桥面。

  80多年来,这座红军桥经多次维修,现在1.5米宽,50米长,有18个木制桥墩。吴锡焰说:“寨子有村规民约,要保护好这座桥,洪水来了,就把桥板拿走存起来,水一退再架上去。为了纪念红军为我们架桥的情谊,这座桥我们会一直用好、保护好。”

  记者了解,在少寨村红军桥下游约200米处,一座可以行汽车的水泥桥刚刚落成。桥还未命名,当地村民已经叫它“新红军桥”了。

  当时,广西军阀把瑶族民众驱赶到荒山上,百姓民不聊生。红军先遣部队来后,为瑶族民众做了很多好事,宣讲了少数民族政策,瑶族民众受到感动。

  兴安县同仁村瑶族等民众得知,红军要在龙塘江上修桥迎接大部队,便义务帮助红军修桥。国民党军发现桥被修整了,派人拆桥。当地民众又连夜把桥修好。

  红军大部队听说这件事,很感动,派工兵上山伐木,重建并加固桥梁。就这样,同仁村有了一座红军桥。

  98岁的村民赵旺财说:“当时我们住在乌岭背附近,我爷爷和父亲还帮先遣部队带过路。奶奶告诉我,红军从我们家门前路过,在门外生火煮饭,还请她一起吃饭。”

  20世纪70年代,由于道路硬化需要,木质的红军桥要改建成水泥桥。当地共产党员、基干民兵与瑶族村民又一次共同修桥。这座凝结了几代人心血的红军桥,让瑶族同胞世代铭记。

  1934年10月,在江西,红九军团抵达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绵江时,简易的小木桥无法满足1万多人马过桥所需。这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几乎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拿来搭设浮桥。部队开始渡河,村里小伙子分成十几个组,每组两人,扛起木板,用身体支撑桥墩,以保证桥面更稳固。这是一座用木板、门板和血肉之躯搭起的红军渡桥。

  1934年11月,在广西,湘江界首渡口群众帮助红军用小船和木板搭建浮桥,红军主力凭靠这座浮桥抢渡湘江。搭桥时木板不够用,红军借用当地群众家的门板时,在门板上都编好号,归还时丝毫不差。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