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这些年来,京绣、漆雕、花丝镶嵌等 非遗 项目都在尝试招聘大学生,但前景堪忧,很少很少年轻人愿意做非遗学徒,因为工作强度不下于工厂,而月薪往往只有两三千元。
吕剧是 国家级非遗 ,在山东还有很多观众,剧团经常要跑农村表演,一天最多时要赶三场戏,早上 6 点出发,晚上 12 点才能回家,收入比江湖卖艺好不了多少,远远不如那些光鲜的歌舞团。
河南省级造纸技艺传承人黄保灵也曾吐槽:每天起五更搭黄昏,十个钟头,做 1800 张纸,也不过 60 元的收入,三个孩子都上学,连学费都凑不齐。
遗产保护的政策配套和资金支持,说起来容易,仿佛只要政府部门批几个文件就可以了,实际上做起来,到处都是困难。
从 2000 年开始,广东开平市开始筹备将 开平碉楼与民居 申报世界遗产。当政府工作人员和学者着手进行相关工作时,很快就遇到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问题。
由于开平是侨乡,很多碉楼的业主都移民海外了,有的家庭在国外定居几十年,国内早已没有直系亲属,他们的后代甚至都不知道祖辈在广东开平还有一栋碉楼,当地政府只能派人到海外一一寻找。
好在,海外业主多数都希望得到妥善的维护,加上政府部门又提供了回乡补贴,回国探望祖屋的机票和住宿费都可以报销,自然很乐意签订委托书。但留在本地的业主,却可能有不一样的想法。
有业主坚决表示,即使碉楼已经空置,年久失修,但他宁愿用来养鸡也不给政府托管 ,想 等这里条件改善之后,自己搞旅游 。
还有业主自行开档,向每位游客收取 10 元至 30 元门票: 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我们又在这里,并不是没有人了,当然要自己管了 ......我们也不是富裕的人家,收取一些门票是用来维修这个房子的。
多数业主本身就有意愿支持家乡申遗,产权有保障,又可以在景区从事餐饮、住宿、影视广告等活动,自然就乐得支持和参与。
开平碉楼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是一个特殊的案例,大多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会涉及那么复杂的产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矛盾。但开平碉楼的经验,依然可以给中国的遗产保护提供宝贵的经验。
说到底,世界遗产保护不能够只靠从上而下的政策性动员,既要政府合理规划,也要有学术机构的专业意见和市场资本的良性参与,还要让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达成共识,非常考验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