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火(huǒ)烧(shāo)眉(méi)毛(máo)可以这样解读吗?

时间:2024-02-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这个时间,是中国自古就保留下来的“祖宗之法”,无论何朝何代,均可从古历推算而来,所谓“五千年文明”。

  后面的西历,就是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至今2023年元旦,彼时的报纸,是1907年7月2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甲午战争、戊戌政变、辛亥革命,这些用旧历时间铭记历史事件的方法,在辛亥革命后,不再出现了。

  首先,元旦并非诞生于孙中山“改元”的1912年元旦,但是,把1月1日称之为元旦,正是始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的第一天,即1912年1月1日。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用的是神奇的二十四节气指导耕作生产,而二十四节气中,并没有“春节”这个节气,只有“立春”、“春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代表就举行会议,其中一个议题,就是新国家的历法使用问题。

  “本日奉大总统令,以本月十三日为阳历元旦日,我民国百度维新,亟应及时更用阳历,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

  “为此布告军民,各军人等知悉,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着改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第一日。从前行用阴历,一律变更……”

  这样,新诞生的国家,就产生了一个尴尬:先有元旦,后有庆祝,庆贺第一个元旦,不在元旦当天,而进行了推迟庆祝。

  考虑到这一尴尬,同时,根据当时民间老百姓生活,都保留着旧历的习惯,如公民事务都是以农历年的年底为期,进行结账算账的,所以,与其如此仓促,不如推后几天。

  “阳历正月15号,即阴历十一月廿七日,凡地方店铺居民,应遵于是日补祝新年,一律悬挂国旗,同伸庆贺。”

  几天后,报纸又登通告,说民间年终结账,仍以旧历为期限,即新历的2也17日,旧历的除夕那天结账。

  从这个细节就可以发现,官方倡导的新年,与社会实行多年的习惯,从一开始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倡导是一回事儿,老百姓的习惯习俗又是一回事儿。

  事实上,郁达夫所说的“一年2个元旦”,在当时已经不成文地进行了多年,所以郁达夫才感觉有点“枉费”。

  “夫过年何足奇?所奇者,一月中而过两新年耳。官样之新年,方瞥眼而去,民俗之新年,又继武而来,亦未始非日新又日新新新不已之象……”

  这是国家倡导的过年方式。但民间还在延续农历新年的过法。这就造成了1个月里两次过年,国民啧啧称奇。

  国人在农历新年第一天过大年的习惯,在民国初年曾一度被废止,政府不提倡以这种旧历方式过年,但拗不过民间习俗,最终在作为一种法定节日被认可、传承了下来。(完)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郁达夫讲社会与政治》郁达夫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2021.0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