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3)外加剂在协调配合比各参数以实现目标和易性起重要作用,需在与水泥有良好适应性的前提下,着重解决混凝土泌水、保持浆体适宜黏度等问题。
1)较高的流动性是实现混凝土各组分相对均匀的主要性能。若流动性偏小,极易在竖向构件表面出现较多数量的坑点。
2)良好的黏聚性是维持混凝土各组分相对均匀的主要性能。需结合骨料粒径、拟采用的振捣方式进行调整,应确保拌合物的边缘具有明显的坡角,如图1所示。
3)优质的保水性是清水混凝土制备的关键性能,以保证水分在混凝土内部分布的均匀性。较多泌水会引起砂线、水波纹等质量缺陷;少量泌水是导致黑色条纹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清水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控制如表1所示。另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混凝土单方用水量不宜过低。
2)混凝土浇筑时需定点设置卸料口,并将卸料导管伸至构件底部以上30~50cm,分层浇筑,边浇筑边上拔导管。一方面降低浇筑高度对混凝土的影响;另一方面避免混凝土浆体在卸料时散落在侧模之上,因凝结时差导致花斑。
3)振捣棒需提前置于构件底部,待每层混凝土静止后启动振捣棒,缓慢上拔,振动时间应结合混凝土黏聚性确定,不宜过长。当构件较长时,可按1.0~1.2m的间距布置振捣棒,浇筑过程中同步提升。同时,应避免振捣棒触碰钢筋的现象,以减少黑色顺筋条纹的出现。
4)拆模时间是影响混凝土外观颜色深浅的关键因素。清水混凝土构件的拆模时间宜早不宜迟,随着拆模时间延长,其外观颜色有变深的趋势,表面黑斑数量有增长的趋势。一般建议拆模时间控制在:夏季24~30h;冬季48~60h,并结合气温变化进行调整。
5)拆模后不宜进行湿养护。湿养护会促进混凝土中的孔溶液向表面迁移、集聚、结晶,增加黑斑数量。
有间隙处的变色现象与混凝土在该处失水有关,缓慢的持续失水使向该处迁移的孔溶液相比要多,形成孔隙结构封闭的致密结构,呈现黑色。细部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图2所示。
经过多个清水混凝土工程的不断摸索,总结相关经验,从4方面系统地提出实现清水混凝土外观颜色一致的技术要点。正确的混凝土控制和模板选用是实现的前提,合理的现场施工工艺是实现的关键,精细的细部处理是实现的保障,四者相辅相成。本研究成果已在多个清水混凝土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取得非常好的工程效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