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关于虚和实的问题既是一个哲学话题,也是一个物理话题,而且在几千年前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对这个话题进行了一个判断,在《道德经》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但是在18世纪的时候,科学家们发现物质的变化和机械运动有一系列的不同,如化学性质的变化,这需要物质之间能够相互组合和结合,必然要求物质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才能产生它们之间的互动。
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电子围绕在原子核运动形成的,而且原子核的体积非常非常小,只相当于整个原子体积的1/10,000亿。
不同的原子结合成化合物是由于共用电子对。这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最开始物理学家给出的模型是电子贴在原子的表面,所以又被称为模型。
假如这个模型存在,那么化学变化就不会产生。也就不可能形成化合物,也就不可能有100多种元素,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
《道德经》的这句话预判了整个世界的本质,而且按照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极大的概率世界的本质是虚的。
这里的“虚”要打一个引号,这些所谓的“虚”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它的体积无穷小只有一些符号来表示。
我们以电子这种基本粒子为例,电子的体积是多大?根据科学家的测定,它的体积是0,而且量子力学也要求电子的体积是0,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点。
这种对于微观粒子的描述是量子力学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很容易引起我们和现实世界对照以后,产生认知上的分歧。而这些分歧 科学家们之间也有过激烈的争论。
所以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的世界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深刻,没有认识到世界的本质。
但是另外一位科学家玻尔不认为是这样,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人类对物理现象观测得到的,所以没有所谓的本质,人类只能看到现象。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量子纠缠产生的原理: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飞轮,如果合在一起的话,那么就不会转动了,这个时候它们的转动惯量就是0。
同样我们可以让两个粒子产生相反的,这个时候合在一起那么转动惯量也是0,这就是所谓的守恒性。假如把它们分开以后,如果破坏一个粒子的转动,那么另一个粒子的转动也会被破坏,而且是在瞬间破坏。
因为守恒性是一个数学法则,数学家埃米.诺特证明:当一种数学形式经过某种变换保持形式上的不变的时候,就会产生某一个量的守恒性。
如果我们从原子的外围,继续深入原子的内部直达原子核,那里是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世界,它们非常非常的致密。
仅仅是由中子组成的中子星,物质的密度会比现实物质的密度大10,000亿倍,一汤勺的物质就可以重达1亿吨。
胶子是除了光子以外唯一一个没有净质量的粒子,它的运行速度也是光速。质子、中子的质量95%以上,都是由胶子高速运动形成的相对论质量。
所以夸克到底有没有结构,现在物理学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按照世界的这种组成,如果夸克有体积,一定有结构。
因此,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因为根据量子力学,普朗克尺度就是最小的尺度,再小下去物理上已经无法分辨了,所以没有意义。
一系列的符号组成了体积是0的粒子,容纳这些粒子存在的是宇宙空间,由于这些粒子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我们这个世界。
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电子的某些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抹去,就好像用橡皮擦在草稿纸上擦去符号上面的一个角标一样。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假如世界真的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那么这些符号是否又可以约化为最简单的符号?
所以,中国古代的哲学里反映出的阴和阳是世界本质,很可能是对的。至少从科学规律的发展方向和哲学角度上讲,它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