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活动现场,梁晓声和现场读者谈到写作时说,他认为,当一个作者年纪变大,“写他者”也就变成了一种责任。“我对我的学生们说,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往往都是在写自己,写我的回忆。但作为一个作家就要把目光放到别人身上。”梁晓声回忆自己的习惯,说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非常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举例来说,他讲到自己家装修的时候,会和施工的小师傅们聊天。“我忍不住地问问他们的情况和他们的梦想。”在梁晓声看来,作为作家而言,充分理解每个普通人是作家的责任。
这种对他者的关怀,贯穿了《人世间》这部作品。梁晓声说,他常常在观察生活里的人物之后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些人写到长篇小说里”。他打比方说自己欠下文学很多的“债”,这份“债”说的更多的是作家的历史责任:“比如说,我父亲是中国的大三线工人,我总是觉得应该为他们写下一些文字,因为他们为中国的建设付出了青春,那我应该谢谢他们。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那么创作这部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作品,作家想向今天的年轻人提示什么呢?“亲爱的朋友们,情况是这样的。”梁晓声讲得恳切,“今天的年轻人,不论是80后、90后还是00后,大家可以通过影视作品一下子穿越到清朝、唐朝……对很多作者而言,历史可以变成趣味性的写作。但是我发现很多青年对于2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大家并不知道。对80年代并没有了解,也就不知道中国在这些年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不补上这种认识,对中国的认识不足以是全面的。”
现实生活再变化,也有一些东西不能变,这称之为生活中的坚守。著名作家李洱以《应物兄》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不过获奖以后,他的生活有了些许的变化,例如被人贴标签。但是面对“获茅奖会对以后创作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李洱却说:“我只能说我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作家李洱的作品《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李洱在BIBF现场与读者互动,这不仅是获奖后作家的首次露面,李洱也反复多次表示,“这是《应物兄》出版后第一次参加活动”。
谈及获奖之后几天的生活,李洱说,颁奖当天总体心情平静,“上午接到毕飞宇的电话,说让我去网上看看,就知道了结果。”接下来,李洱表示自己接受了媒体的“轰炸”,不得已,下午就关了手机。
“《应物兄》出版后我没有参加过一次书店活动,没有在北京参加过一次签名售书,也拒绝了绝大部分的媒体采访。”李洱反复强调自己在创作《应物兄》之后与媒体的主动隔离,在他看来,一些采访脱离文本,或者用许多年前的文章来向他提问是断章取义的行为。“我是欢迎不同声音的。只有不同的声音,作品的空间才能打开,欢迎不同的阐释。但是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