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电影从未像今天这样呼唤“工业化”(3)

时间:2019-08-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工业化理念之下,戈弋喜欢用“生产线”来形容公司每个项目团队。他说:“到了三维动画时代,团队规模越来越大,个体差异也随之显现。如果还像过去手绘动画、二维动画时代依靠作坊式生产,凭人力来解决问题已经不行了。”

  为此,朱梁给出更为系统的回答:“要将制片过程中所有流程和分工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运用制片管理工具、重要段落镜头设计预览、技术方案仿真推演、视效制作统筹管理等工具,将艺术创作前置,而在拍摄制作中,全力保障电影‘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最大可能地降低因前期设计不足而产生的影响。”

  那么工业化理念之下,制片人统筹分工的依据是什么?这就指向中国电影亟待建立一套工业化的体系标准。如果说电影基地建设、后期制作技术提高,是对工业生产各环节的硬件升级,那么最终将每一环节标准化、流程化,从从业者意识上,强化工业理念,才能真正告别作坊式生产,迎来工业化可持续、成规模的健康发展。

  把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要求放置在文艺作品创作之上,曾引发许多人的不解。而今年,随着《流浪地球》等追求工业化标准优质作品的问世,正逐步淡化这种误解。所谓标准化,绝不是指内容的去艺术化,去创造化,而是从工作方式上,围绕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目标,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在掌控电影制作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同时,保证作品的市场竞争力与艺术水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听过太多感动却也心酸的故事:电影拍到一半资金不够,导演制片人只得抵押房产筹钱;影片因为拍摄时间不足连夜赶工;技术水平有差距就用人力来凑。更痛心由于标准化流程与制度的缺失,电影项目甚至变成投机者的游戏,去年某电视剧就有因大量资金去向不明,遭遇投资方中途解散;而导致《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断崖式下滑的“错位营销”,在业内看来也是拍摄期间大幅超支,为博回成本而不惜背上“骗票”的质疑。为艺术执着奉献固然可佩,因野心而遭遇滑铁卢情理之中,只是这当中有多少风险可以前期规避,又有多少失误本可以避免?恐怕还是要回到工业体系的标准化中寻找答案。仅就成本控制来说,“完片担保制”就能在拍摄期间,作为风险共担方在前期把控预算的执行,即便超支也能够替投资人承担超支部分。尽管这一概念在多年前就被引介入中国,但在项目投拍中,能够实现的很少。

  而比起硬件、管理的标准化,将工业的标准化理念向各环节尤其是基层从业者推广普及更为重要。郭帆曾举过一个例子,他向剧组场记推广电影工业发达国家专门用于这一工种的记录软件,可是场记嫌麻烦认为手写更快捷。在郭帆看来,手写图了方便省事,可日后要想寻找相关内容、或是细节的核查复盘,都远不如软件记录来得有效率——而这,才是场记的真正作用所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