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电影从未像今天这样呼唤“工业化”(2)

时间:2019-08-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可以说,影坛固然有票房黑马的神话,但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是,投资制作规模的杠杆越长、支点越多,能够撬动的市场份额越高。而能够批量化生产这些头部影片,正是工业化体系保驾护航下的产物——而这种工业化体系,既指的是庞大影视基地、顶尖特效团队所代表的基础设施架构;也包含工业生产中协调管理的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观念。

  如果说工业化成熟度不够是掣肘团队在创作过程的工作体验,那么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影片视觉特效的完成度不足。海外一批超级英雄电影、科幻大片,其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票房狂潮,充满瑰丽宏大想象的外太空、未来城市以及灾难特效是其最大卖点。而在国内,暑期档领跑的《哪吒》之所以能被誉为“国漫之光”,除去对于经典神话故事的当代性改编外,其充满想象力与震撼的神话场景特效,也是关键所在。不管是申公豹从人脸变出豹子头的角色特效,还是一众角色在“江山社稷图”中驰骋玩闹、施法打斗的场景特效,其流畅度与体验感可以用“惊艳”形容。

  当然,特效技术的发达绝不是电影工业化的全部。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教授朱梁指出,即便是从视觉体验层面来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绝不只是特效。他说:“画面的清晰度、运动的流畅度、影像层次、色彩与故事、声音的沉浸感,这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统筹,才有我们所谓的大片效果,而这背后是大量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因而,分工成为衡量工业化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

  作为全程参与的制作方红鲤动画CEO戈弋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介绍,如今的动画电影需要完成20多项流程,这其中既有众所周知的剧本创作、摄影、动画、特效这样的内容,还包括世界观设定、动态分镜故事板、资产模型建构等不断细化的分工。《哪吒》全片最初有5000多个分镜头,约是普通动画的3倍。要完成如此庞大体量,国内尚无一家团队能够完成,这部电影实际参与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协助的制作团队有60多家,仅特效这一环节就涉及20多个团队的攻坚。“就算是代表国际动画电影水准标杆的迪士尼,动辄千人、数十家团队的参与也是常态。”戈弋认为,分工进一步细化也是实现电影工业化的必要环节。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最为好奇的恐怕是如此庞杂的团队,如何确保最终的成品风格统一。《哪吒》这一体量的动画电影,就对科学统筹下的“品控”提出严苛要求。戈弋进一步揭秘——参与制作的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制片团队来完成协调工作。在此过程中,相比于观众能够直观感知的“画风”统一,对于技术团队来说,更难把控的是技术参数等的最终统一。“就好比汽车有德系、日系、美系之分,制片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改造‘生产线’,灵活调整技术参数,确保艺术生产品背后的技术对接。”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