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对不起这个游戏我们不玩了!——一位母亲带孩(2)

时间:2019-08-1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开始的时候,我把孩子往教室一放,要么去逛街,要么去咖啡馆处理工作。慢慢的,次数跑多了,我发现一些门道了。资深的家长,通常会来得很早,可以抢先占领教室后面有限的座位旁听,来得晚的,也会候在走廊过道里等着,哪怕隔着墙感受一番也是好的。

  于是,我决定也加入旁听队伍,连着几次赶早,终于叫我抢到了一次在教室后面旁听的机会。那是一堂奥数课,老师年纪和我差不多,可能是某所学校的任课老师在外面做兼职。他讲课的思路很清晰,只是课程的内容让我有些意外。

  我自己从小就喜欢数学,甚至于到了痴迷奥数的程度。因此,对我而言,做数学题的快乐,不是解出了题的那一刻,而是寻找解题方案的过程。一道数学题,能够从众多方案中找出最优美最简洁的那一个,不异于沙里淘金、迷宫探宝。

  然而,我在培优班的数学课堂上,看到老师将各类奥数题进行了分类,针对每一类题都提炼出了解题的公式或套路,孩子们只需要记住这些题目分类和公式、套路,然后进行应用就可以。课堂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反复演练,先识别是哪一类的题型,然后去套用这类型题的公式或套路,答案很快就出来了。那一刻,我感觉,老师不是在教孩子奥数,而是在训练工厂车间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

  后来,我又旁听了几次语文和英语,和数学课很类似,老师会将需要掌握的语文、英语知识点梳理出清晰的结构,并形成一个个知识小模块,学生只需要各个击破地熟记这些小模块就好。三科的课后作业也都是通过刷题来强化课上的这些内容。

  在我看来,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部分就是自己琢磨方法如何将知识内化,记忆只是这些工作中最简单的一个环节;而培优班上,老师代劳了学习最核心的部分,却只把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留给学生。那么,在这样的课堂,到底是谁在学习?!

  而且,我还很担心,这样的学习模式会让孩子们对探索知识的过程毫无兴趣,逐渐变成了被动接收资讯的机器。如果是这样,即使考了高分,除了拿到一张漂亮的大学文凭之外,又有什么用呢?!

  十多年后,我在企业的用人端看到了这份担心成为了现实。令许多管理者最头疼的烦恼之一就是,大多数员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机械地执行指令。而具备创造性执行能力的员工居然成了稀缺的珍品。

  对培优班学习的质疑,以及课外班带来的忙碌和疲惫,让我开始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可是,已经支付的不菲学费,还有对沦为两千分之三被动派位的“悲惨结局”的恐惧,让我不敢轻易退出小升初的角逐战场。

  到了2009年的下半年,先生工作依旧很忙,顾不上孩子的学习,而我由于怀了丫头,这样的奔波就显得越发辛苦了。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