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今日平说丨向善则上哉

时间:2024-12-1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大洋彼岸,这两天一则消息未免有点让人惶恐。一名研究生在使用Gemini进行学术指导时,原本期待获得有用的建议或解决方案,然而却意外收到了聊天机器人发送的恶意回复和批判贬低。尽管公司发言人说“大型语言模型有时会做出毫无意义的回应”,但“荒谬”之外,我们该关注什么?

  如何“All in AI”又“Happy in AI”?今天,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拉开大幕。峰会主题“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向善,不仅是对技术进步的一次热烈拥抱,更是关于AI应用和技术伦理的一场深刻思考。这个“善”字,又有多少种解法呢?

  “善”是“善良”,告诉我们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也应该遵循道德准则。AI,不仅要Just do it (耐克广告语),更应Do not be evil(谷歌公司口号)。今天AI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何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的道德水准相协调,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利用AI的深度伪造技术被制作假新闻或欺诈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如何避免恶意使用?技术开发和应用如何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收集和使用,保护个人隐私?还有AI算法如何避免性别、种族、年龄等歧视,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乌镇峰会传递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不仅是在展示技术发展的方向,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在规范人工智能在法律、伦理和人道主义层面的价值取向上先行一步。

  “善”是“善用”。如今人工智能的“杀手级”应用还没诞生,我们对AI技术的“大爆发”依然充满期待:比如在健康领域,医疗AI辅助诊断系统能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在教育培训领域,智能平台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文化领域能否创作出更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走进今年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已经可以初见端倪:AI音乐生成平台让人耳目一新,AI全息互动系统展现未来交互的无限可能,而人体五感AI疗愈机器则为健康生活开辟了新的维度。这些AI的应用展示,是对那些因技术滥用引发担忧的有力回应,也告诉我们,技术进步始终以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

  “善”亦是“善治”。自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乌镇峰会首次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来,这一理念便成为了连接世界的桥梁。今天面对AI技术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任何单方的努力都显得力不从心。早在多年前,中国就提出要未雨绸缪,加强战略研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乌镇峰会通过启动智库合作计划和数字研修院项目,成立的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就是在探索技术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