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去探望一位生病的老人。这位老人,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就紧紧握着普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自己的遗言:“俄罗斯应该走中国道路。”
普京虽然没有给这位老人明确的答复,但也被这位在生命垂危时刻仍心系俄罗斯未来的老人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亚佐夫1923年11月生于鄂木斯克州亚佐夫村。亚佐夫出生时,家里就已经非常贫困,但至少还能勉强维持;而到了他11岁那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家里一下就没有了顶梁柱。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刚满17岁的亚佐夫就响应号召参加了苏联红军,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戎马生涯。
参军之后,亚佐夫被编在第483步兵团,因作战勇敢很快就被提拔为排长,但排里的老兵并不服气,总是叫他“毛孩子”。
1942年,483团奉命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沃尔霍夫地区阻击德军。刚开始时,战斗异常顺利,苏军很快就将德军赶出了第一道堑壕。但就在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德军突然发动反冲击。就在毫无防备的苏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丧失阵地的时候,亚佐夫挺身而出,带领全排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扭转了战局。
在这场战斗中,亚佐夫以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指挥能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赖,从此大家再也不叫他“毛孩子”了,而是尊敬地称他“中尉同志”。
1942年底,苏军颁布新步兵战斗条令。当大家还在讨论条令内容时,亚佐夫就已经能够背诵全文,更重要的是,亚佐夫并不是机械背诵,还懂得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从而受到了全团上下的交口称赞。
此后,亚佐夫进入仕途上升的快车道,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成为上将,并做上了远东军区司令员的高位。
亚佐夫治军讲究宽严相济。一方面他对部属要求非常严格。他不但会亲自审查部队的训练计划、演习方案,有时还会亲自操作示范。
他也会向下属领导干部提问有关条令、技术准备等细节问题,下属一旦回答不上来,就会受到他的严厉批评。
另一方面,他又对士兵非常爱护。不但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也理解体谅他们的苦楚,经常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他的治理下,军营的软硬件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官兵及家属的子女就学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同时,他还列出了他所认为的指挥员应该具有的七种素质,即主动性、创造性、革新精神、竞争意识、同士兵保持良好的关系、纪律性和“对决定承担责任”。
甫一上台,他就提出了所谓的“加速政策”,试图通过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形式、改革党政官僚机构等方式来加速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苏军高层却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案始终缺乏热情,戈尔巴乔夫因此动起了改组军队领导机构的打算。
在这之前,他就已经看过亚佐夫的文章,也通过亚佐夫文章中流露的思想,十分肯定地认为亚佐夫就是他要找的同盟者。
在这次视察中,他又找亚佐夫进行了多次私下会谈,果然如他所料,亚佐夫非常支持他的改革方针,这时他就有了提拔亚佐夫当国防部长的打算,但却一直缺少一个免去现任国防部长索科洛夫的合理理由。
1987年5月,一名叫鲁斯特的联邦德国青年,竟突发奇想,驾驶着一架小飞机,穿越了号称“世界上最严密”的苏联防空网,安全降落在了莫斯科红场,而苏联军方对此竟然毫不知情。
戈尔巴乔夫勃然大怒,趁机免除了时任索科洛夫的职务,并跳过一众资深副部长,直接任命亚佐夫为国防部长。
亚佐夫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后,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路,在消除军队浪费和腐化现象、提高军队总体效率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戈尔巴乔夫对他也很满意,所以就在1990年授予了他元帅军衔。但转过年来,苏联就解了体。亚佐夫因此成为了苏联最后一位元帅。
亚佐夫被戈尔巴乔夫授予元帅,既是两人合作的顶点,也是两人合作的终点,此后亚佐夫和戈尔巴乔夫的分歧越来越大。
但戈尔巴乔夫却在没有知会国防部的情况下,私自与匈牙利达成了在一年之内完成撤军的协议,这让亚佐夫的国防部十分被动,对安置回撤官兵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后来在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运动中,军队受到了严重的攻击和屈辱,军队的武器装备也被大量偷抢,许多共和国内甚至出现了地方武装。
1991年7月,戈尔巴乔夫背着中央各权力机构与叶利钦及其他共和国谈判,商定于8月20前签订新的联盟条约。
新条约不仅将改变联盟的性质,使苏联彻底瓦解,也使包括亚佐夫在内的一大批高级官员的政治生涯面临威胁,所以以亚纳耶夫为首一些政府官员就酝酿采取措施,来阻止苏联解体和国家崩溃。
1991年8月4日,趁戈尔巴乔夫到克里米亚福罗斯休假之机,他们在莫斯科环形路上的一处秘密设施集会,商讨对策。
亚佐夫也参加了这次集会,并被委任为专家小组组长,负责分析国内局势,预测居民对实行紧急状态的可能反应,并制定出实行紧急状态的措施。很快,他们就制定了紧急状态方案。
起初他们并没有想取代戈尔巴乔夫,但当他们找到戈尔巴乔夫,试图劝说他签下“紧急状态”命令时,却遭到了戈尔巴乔夫的强烈拒绝,骑虎难下的他们就软禁了戈尔巴乔夫。
于是,在8月19日凌晨4时,副总统亚纳耶夫就签署了由他临时代行苏联总统职务的命令和实行紧急状态的命令。
命令规定,自8月19 日凌展4时开始,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随后,亚佐夫根据亚纳耶夫的指示,向莫斯科军区司令加里宁上将下达了调塔曼摩托化师和康捷米尔坦克师进莫斯科的命令。
一时间,四千六百多名士兵、三百多辆坦克、二百七十多辆步兵战车、一百五十多辆装甲车和四百三十多辆汽车集体开赴莫斯科。
为了筹划这次行动,亚佐夫彻夜未眠,但使他惊讶的是,已宣布成为国家首脑的亚纳耶夫和总理帕夫洛夫不但中午过后才去上班,而且还都微带醉意。
下午五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亚纳耶夫和帕夫洛夫明显底气不足,甚至还紧张得双手发抖,亚佐夫这时已意识到,国家交与他们手中,会更没有希望。
“凡是以所谓紧急状态委员会名义作出的决定均属非法,在俄罗斯联邦的领土上无效”,并呼吁广大群众“起来捍卫民主、法律及人民选出来的政权机关”。
看到反对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不得民心,亚佐夫倍感纠结,一方面他不想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折腾下解体,另一方面他更不想因为他的行为招致无辜平民的流血和伤亡。
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8月21日凌晨,亚佐夫拒绝了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军队显示力量”的命令,下令所有进驻莫斯科的军队全部撤出。
“这是背叛。我们给了人们希望,工人支持我们,你却背叛了他们……你应该拿出手枪,最好现在就自杀!”
但他们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他们在戈尔巴乔夫福罗斯的接待室里足足等了5个小时,戈尔巴乔夫也没有召见他们。
当天下午,亚佐夫就被解除国防部长的职务,随后又以“国事罪”被捕入狱,直到1994年才被俄罗斯国家杜马获特赦出狱。
八·一九事件虽然最终失败,但却架空了戈尔巴乔夫,也使叶利钦成为万人拥戴的英雄人物,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从这个角度看,亚佐夫对于叶利钦上台还是有功的,但叶利钦在世时,并不待见这位“功臣”,只是为了俄罗斯政权的合法性,才勉为其难地为八·一九事件平了反,释放了亚佐夫。
2014年,亚佐夫九十岁寿辰时,普京亲自带领国防部长绍伊古出席了他的寿宴,不但授予了他有“俄罗斯最美丽的奖项”之称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还向亚佐夫赠送了一只印有他名字的手表和一把军刀。
有着强烈民族忧患意识的亚佐夫,始终放心不下俄罗斯,而中国由弱到强的崛起之路又给他很大的冲击。
所以,这位苏联历史上第一位访华的国防部长,就在“命不久矣”的时候,紧紧握着普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他的临终遗言:“俄罗斯应该走中国道路”。
至于俄罗斯政府如何选择,俄罗斯人民无法左右。但可以肯定的是,懂得思考的民族终究不会永远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