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调研不是“摆姿势”解决问题才是真

时间:2025-09-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3年内仅2次顺道前往调研,每次停留不足半小时,并安排拍照“打卡”……近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一则打卡式、作秀式调研案例引发关注。(9月24日 京报网)

  调研的初衷是为了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干部将调研视为“走过场”“作秀场”,把“身入”当“深入”,把“过程”当“结果”。他们热衷于摆姿势、拍照片,却对民生项目的实际进展、群众的真实诉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形式主义的调研,不仅无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小问题积累成大矛盾,延误民生问题的解决时机,严重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调研作秀的危害不容小觑。从直接影响看,它让民生项目的推进受阻,群众的期望落空。比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调研不深入、问题未找准,导致规划不合理、施工进度缓慢,本该早日惠民的工程却迟迟不能发挥效益。从深层影响看,这种作秀行为损害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无形之中疏远了干群关系。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是在一次次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中积累起来的,而作秀式调研只会让群众感到被敷衍、被欺骗,进而对政府工作产生质疑和不满。更可怕的是,这种不良风气若不及时整治,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究其根源,调研作秀既有思想认识的偏差,也有机制层面的短板。个别干部政绩观错位,只追求表面的“政绩”,而不注重实际效果。他们缺乏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自然也就不会用心去调研、去解决问题。从机制上看,一些地方对干部调研工作的考核监督不严,缺乏明确的调研标准和实效评估,导致个别干部有机可乘,敷衍了事。同时,调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使得调研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整治调研作秀现象,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站稳人民立场,把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要让干部明白,调研不是为了“作秀”给谁看,而是为了真正了解群众需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调研工作的全程跟踪、限时办结、成果转化等制度,明确调研的责任主体、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调研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行为及时预警、督办。要强化监督问责,将调研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对那些只做表面文章、不务实际工作的干部严肃处理,形成有力的震慑。同时,要鼓励群众参与监督,通过公开调研结果、接受群众评议等方式,让调研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每一次调研都是一次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机会。干部们应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去调研,真正做到“身入”又“心入”,以“事事马上办”的作风回应群众关切,以“件件有落实”的成效取信于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架起为民服务的连心桥,让调研成为推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