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国家环境信息中心(NCEI)近日发布公告称,2021年7月成为有天气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而且,2021年很可能跻身有记录以来最热10年之列。
NOAA负责人里克·斯平拉德博士在一份公告中表示:“这个第一线月通常是一年中全球最热的月份,但2021年7月成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和最热的月份。这一新记录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给全球人民带来的不安和破坏性影响。”
自1880年以来,NOAA一直进行天气观测。该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记录到的地球表面和海洋的温度比20世纪的平均温度(15.8摄氏度)高0.93摄氏度。此前7月份的最高气温出现在2016年7月,随后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相同水平,而目前的新纪录比那几年高0.01摄氏度。尤其在北半球,地表温度上升“史无前例”,超过2012年创下的历史纪录,比上世纪7月平均气温高出了1.54摄氏度。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网站报道,2021年7月也是亚洲最热的月份,是欧洲第二热的月份(最热记录是2018年7月)。在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2021年7月都进入了最热月份前十名。而且,日历翻到8月,酷热还在继续:就在NOAA宣布最新数据前一天,意大利西西里岛当局在古城锡拉库扎附近报告了当地48.8摄氏度的高温,这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欧洲最高温。
NCEI每月报告中详述的极端高温也印证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本周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中概述的长期变化。IPCC在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的错误行为,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比工业化前高出1.5摄氏度,这比预估的要提前10年,可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灾难。如果想减少损失,除了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外别无选择。
CBS网站在报道中指出,IPCC的报告称,今年全球各地都感受到了气候变暖带来的各种“极端”且“前所未有的”影响,包括希腊和土耳其的大火、西伯利亚和加利福尼亚的林火、马达加斯加的饥荒、德国的水灾以及加拿大创纪录的酷热等等。
它是中国特有种,仅生活在新疆天山海拔2800米到4100米的高寒地区。虎耳草、红景天、金莲花、雪莲…… 这些天灵地宝都是它的“家常便饭”!
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在小小苹果的产业发展中,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延安220余万人口中,有80万农民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
自2021年8月17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6台机组并网发电后有效改变南疆三地州电力短缺状况,使南疆人民用上更为清洁的能源。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春节期间,北京多家博物馆结合本馆特色,深度策划“博物馆之夜”活动,灯会、庙会、汉服夜场秀等活动将充分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参观需求,带来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在春节来临之际,“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授牌活动20日在珠海太空中心举行,为珠海呈上一份逐梦空天、探秘寰宇的新春贺礼。
在祁连山脚下,有一处人类为野生动物搭建的“避风港”,生存受困的野生动物在此得到照料,直到恢复健康再次回到野外。
最近,有关部门连续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问答(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日发布的2022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呈现趋势向好、结构优化、动能增强的发展特点。
避免进食过多重口味食物,如油炸油煎食物、腌制熏制食物、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等,少喝含糖饮料。
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基本前提。无论是否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个人防护依然十分必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多体非线性量子干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教授任希锋研究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教授Mario Krenn合作,基于光量子集成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线性产生过程的干涉。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光学》。
1977年,肩负不同任务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先后启航,开始了各自的冒险之旅。2022年,旅行者号任务迎来了45周年纪念日。从近距离飞越多颗行星到探索人类在太空中的最远距离,这对“姊妹花”在增强人们对太阳系的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9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新冠病毒对于各类人群普遍易感,合理的营养不仅能够增强抵抗力,同时可以促进感染者的快速康复。在疾病初愈时,饮食上同样也要注意清淡,建议以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保证基本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可以适当吃一些肉类、鸡汤类、牛奶、蛋类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果来帮助身体逐渐恢复。
胆碱是肝脏中产生的一种少量且必需的营养素,是保持人类健康的重要成分。它存在于鸡蛋、西兰花、豆类、肉类和家禽等食物中。一项1月15日发表于《老化细胞》的研究发现,饮食中胆碱缺乏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谜题中缺失的一块。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的一项重大成果。研究认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着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类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
英国《自然·光子学》杂志17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朝向天空的强力激光能制造出一种“虚拟避雷针”,可转移电击路径。这些发现可能为发电站、机场、发射台等带来更好的避雷方法。